哈布斯堡家族争霸欧洲-所有欧洲强国都卷入战争 (哈布斯堡家族现在的后人)

2024-03-12 06:46:06来源:2021最新十大热门人气排行榜-科奇网作者:佚名 阅读量:

在本文中,提到了造争升级和扩大范围的两个普遍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宗教改革,即马丁·路德在1517年对教皇专权的反抗所引发的影响。宗教改革导致了欧洲大陆基督教社会的分裂,将南半部与北半部、城市中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分隔开来,促使了跨国界的教义斗争。第二个原因是哈布斯堡家族的王朝联合体,从直布罗陀到匈牙利,从西西里到阿姆斯特丹形成庞大的王室网络。哈布斯堡家族通过婚姻和继承权扩大领土,如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和费利普在欧洲大陆上实现领土的传承。这两个原因共同导致了欧洲战争的广泛和复杂化。

哈布斯堡家族的实力和权力引起了许多国家的关注和担忧,如法兰西瓦罗亚家族和德意志的王公帝侯。法国希望打破哈布斯堡家族的势力,而德意志各国则担心哈布斯堡家族的实力增长会对德意志本土造成影响。教皇等也对哈布斯堡家族的权力扩张持谨慎态度。由于欧洲国家之间的竞争机制,哈布斯堡王朝面临着挑战和冲突,特别是在宗教改革引发的教派纠纷下,这种冲突更加复杂和持久。

在历史发展中,哈布斯堡君主如查理五世和斐迪南二世等成为了最有权力的保护天主教的斗士。他们努力捍卫教会,但同时也引起了许多国家和势力的关注和抵抗。哈布斯堡家族与其他国家和势力之间的冲突使得欧洲战争愈演愈烈,造成了长期的灾难性后果。


哈布斯堡家族衰亡的原因是什么?30年战争对哈布斯堡家族有什么影响?

从1618年代1648年期间,欧洲大陆上爆发了一场持续了有30年的战争,与王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样,这是一场整个欧洲都卷入其中的一场“世界大战”,同样也是以国家联盟的方式展开的。 交战双方是以西班牙与奥地利为主的哈布斯堡家族和以尼德兰、法国以及英国为主的反哈布斯堡同盟。 这是一场残酷的宗教战争,但是也参杂着民族战争的成分。 在这场战争开打之前的一百年里,来自德意志的哈布斯堡家族已经通过不断的近亲联姻,获得了欧洲大陆好几个封建领地的王位,其中包括了西班牙、奥地利、意大利南部、尼德兰以及德意志的一部分地区,成为了半个欧洲的统治者,同时哈布斯堡家族是天主教的坚定支持者,捍卫着教皇的宗教权力。 但是在哈布斯堡家族统辖以外的地区,对这个庞大的家族联盟始终保持着警惕,英法等国连同北欧国家,时常组成反对哈布斯堡家族进一步扩张的联盟,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的领地和王位,巧合的是,马丁.路德对天主教的改革运动也在这时候兴起,作为哈布斯堡的死对头,这些同盟中的国家自然也选择新教作为自己的宗教立场。 战争的爆发源于波西米亚的新教集团反对新的天主教统治者——斐迪南二世。 哈布斯堡王室的军队的战争之初进展顺利,毕竟对于强大的他们来说,镇压几个平民的宗教起义只是手到擒来的事情。 但是不可预料的是,一部分复杂的宗教和世俗势力决定趁火打劫,利用这个难得的好机会削弱哈布斯堡王室的统治根基,从而在大的战略态势上创造出欧洲大陆的均衡。 各个国家相继卷入战争 首先发难的荷兰,他们在1621年撕毁了和西班牙在12年前达成的停战协议,把军队开进了莱茵兰地区和王室军队展开对抗。 1626年,丹麦军队也加入了进来,从他们从北方进攻哈布斯堡的德意志北部地区。 在幕后,法国的红衣主教黎塞留则运用政治手段,不断地给斐迪南二世制造麻烦。 反哈布斯堡联盟已经雏形初现。 而在帝国内部,斐迪南的副官——华伦斯坦在不断强化着君权的绝对专制,这进一步刺激了哈布斯堡家族的仇敌们奋起反抗的决心。 17世纪30年代初,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弗斯二世也加入战争,开始进攻北部德意志地区。 到了1634年,菲利普四世决定派遣他的首相奥利瓦列斯公爵率领西班牙军队去支援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表亲,这又反过来刺激黎塞留决心从幕后走向台前,由政治谋划变为直接派军队加入战斗。 于是,法兰西也卷入了进来。 多年以来,法兰西都一直是反哈布斯堡同盟的坚定后盾,他们一直在给各种反抗力量提供钱财、物资甚至是军事训练。 这次他决定直接卷入战争,对于西班牙来讲绝对不是一件好事情,想要征服法兰西这样的大国,以西班牙的军力是无法实现的。 况且到了1640年,葡萄牙地区爆发起义,这让哈布斯堡的统治者不得不抽调一部分军队和物资回援伊比利亚半岛,更麻烦的是,加泰罗尼亚地区也在闹独立,而且法国像往常一样,暗中给西班牙后院的这场火在扇风。 哈布斯堡的西班牙军队焦头烂额,对面的反哈布斯堡同盟也好不到哪里去。 由于战争持续时间太长,战事焦灼,各个国家都承受着国内民众的压力,就军事力量来说,当时的欧洲国家没一个有把握能和哈布斯堡家族长期对抗。 无奈的抱怨加上长时间战争带来军中蔓延的厌战情绪,使得每一个国家都想抽身走人,但也都不好意思先当这个逃兵。 每个国家都想着:再打一次胜场,就可以在议和谈判中多一份筹码。 盘根错节的国际关系,使得牵扯进这场战争的任何一方都没法利落的退出。 一直到1648年,西班牙率先和荷兰达成和解,并且承认了荷兰的独立,这样做的目的首先是给法兰西剥离掉一个盟友;同年《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签订,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终于也可以全身而退。 战场上只剩下了西班牙和法兰西,这场多方参与的世界大战实质上已经结束。 哈布斯堡王朝陷落的原因 这场战争并没有立即摧毁哈布斯堡家族在欧洲的强势地位,但是却实实在在促成了他的衰落,在17世纪的后半段,哈布斯堡所统治的地区相继出现起义和独立,他所实际控制的地盘最后就只剩下伊比利亚半岛,甚至在葡萄牙独立后,这个半岛也并不全是他的。 哈布斯堡家族的衰亡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从国家实力来讲,他所统治的西班牙地区在17世纪是最富饶的。 他的收入来源非常的多元,其中最总要的是从西班牙直接继承了王室领地——卡斯提尔,在这个王室直接统治的地区内,议会和教会都把税收让渡给了王室;第二个来源商业发达的意大利地区提供的充足的资金;除此之外,别忘了西班牙在17世纪是全球最大的殖民国家,他最先发现新大陆和新大陆的黄金,从美洲殖民地运回西班牙本土的都是真金白银。 这么丰富的财政来源,可以迅速武装起庞大的陆军方阵和海军舰队,可哈布斯吧家族还是在欧洲的争霸中败下阵来,其中缘由值得深究。 这其中有两个可以窥探到的原因。 第一个,就是17世纪从欧洲多如繁星的战争中催生出的“战争革命”。 在这一两百年时间内,欧洲战场的战争形态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投入的资源和人力越来越多,军事科技也发生了飞跃,舰船和枪炮装备越来越先进,也越来越贵。 日积月累下来,哈布斯堡家族的财政弱点也完全暴露了出来,在通货膨胀的压力下,纯粹的税收和殖民掠夺也无法支撑庞大的军事开销,而他们的对手们,特别是荷兰,已经创造出现代金融工具,可以从更多的来源获取资金,支持战争。 第二个原因则特别明显,简单来说就是树大招风。 哈布斯堡家族需要管辖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这从他们分散的领土就能看出来。 他们的地盘和敌人的地盘犬牙交错,几乎所有的国界线都是天然的战斗前线,也是需要防守的阵线。 要保证这么长的边境线的安全,这对于任何一个政治天才来讲,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如此多疑心重重的敌人面前,最稳妥保险的做法是尽可能展现出自己和善的笑容,卸下对方的防备,而家族内的这些皇帝们却反其道而行之,经常主动扩张,这进一步促成了反哈布斯堡同盟的团结,而给自己的生存空间置入障碍。 总的来说,哈布斯堡的衰败更多是由于自身洞察力不足造成的。 上帝给了他们最富饶的土地和最优渥的资源,他们的肆意挥霍却葬送了自家这个不可一世的显赫王朝。

欧洲的“30年战争”是怎么回事,这场战争真的打了三十年吗?

30年的战争不是一直在打,而是断断续续地进行,战争的主角发生了几次变化。神圣罗马帝国成为欧洲国家的公敌,或欧洲国家视动荡的神圣罗马帝国为一块肥肉,军队轮流进入神圣罗马境内参战。丹麦、瑞典、英国和法国先后卷入了这场战争,可以称之为第一次世界大战。

欧洲的“30年战争”最初是由宗教改革产生的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间的宗教战争。结果,罗马帝国的中央集权削弱,权力凌驾于头顶,各个王子开始分离,并自称为国王。作为罗马帝国的皇帝,哈布斯堡当然拒绝看着局势失控,并开始与各个部落混战。这场混战当时几乎影响了所有欧洲大国,没有一个国家幸免。哈布斯堡王朝最终被击败。

这场战争并没有立即摧毁哈布斯堡家族在欧洲的强大地位,但它实际上促成了哈布斯堡家族的衰落。在17世纪下半叶,哈布斯堡统治的地区发生了起义和独立,他实际控制的领土只有伊比利亚半岛。后来在葡萄牙独立后,这个半岛也不是全部都是他的。

30年战争的直接结果是神圣罗马帝国走上了分裂的道路,德意志民族根据不同的教派被完全划分为两个阵营。它错过了与其他欧洲大国同时向海外扩张的机会。可以说,这也间接导致了德国作为后发国家在20世纪发动两次世界大战并最终输掉这场战争的命运。与此同时,30年的战争也彻底摧毁了哈布斯堡家族重建天主教统治、甚至在欧洲建立统一帝国的努力。此外,同样由哈布斯堡家族控制的西班牙在战后失去了世界大国的地位,其美洲殖民地在几十年后相继独立。在欧洲,荷兰和瑞士在战后获得独立,而法国成为欧洲的霸主。瑞典获得了博美拉尼亚的大片领土和干涉德国事务的权利,一路成为北欧的强国。

30年战争是怎么回事?

1618—1648年,欧洲两个强国集团——哈布斯堡王朝与反哈布斯堡王朝集团为争夺欧洲霸权而展开了一次全欧国际性大混战。 起初,战争是围绕德国新旧教矛盾进行的,但不久就演化为各国争夺权利和领土的混战,西欧、中欧及北欧主要国家几乎全部先后卷入。 其结果使德国四分五裂,法国等迅速崛起,从而给西欧各国关系带来了重大影响。 16世纪后期和17世纪初,欧洲社会的重大变化,各国政治经济矛盾冲突,封建王朝及诸侯的领土之争以及宗教派别的矛盾,构成30年战争的复杂背景。 德国和整个西欧经宗教改革后,教皇和皇帝权力有所削弱,路德教、卡尔文教等新教势力迅速发展,新旧教势力几乎相等。 皇帝与诸侯之间矛盾重重。 17世纪初,德国皇帝卢道夫二世企图用武力限制新教诸侯的权力。 于是,德国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集团,即“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 教皇、皇帝、西班牙都支持天主教同盟;德国、荷兰和英国等支持新教同盟。 欧洲各国之所以干涉德国,主要是想阻止它强大,并趁机获取好处。 德国两大诸侯集团和西欧各国尖锐对立的形势,使战争终因以1618年捷克人民起义为导火线而爆发。 捷克1526年并入神圣罗马帝国的版图,德国皇帝兼为捷克国王,此时捷克人有宗教自决、政治自治等权。 但到三世皇帝马提亚(1612—1619年)时,他派遣耶稣会教士深入捷克,企图恢复天主教,并指定斐迪南为捷克国王,遭捷克人强烈反对,当国会向皇帝马提亚提出抗议时,遭马提亚拒绝,并宣布新教徒为暴徒。 于是捷克人在1618年举行起义,冲进王宫,把国王的两个钦差从窗口投入壕沟。 这个“掷出窗外事件”是捷克反对哈布斯堡王朝起义的开始,也是30年战争的开端。 战争开始时,捷克军队进展顺利,6月进抵维也纳近郊。 斐迪南求助于天主教同盟,并把巴拉丁选侯的爵位让予巴伐利亚公爵。 天主教同盟立即出兵2.5万人,并供给皇帝大量金钱;西班牙也出兵进攻巴拉丁。 1620年11月,捷克和巴拉丁联军被天主教盟军击败,腓特烈逃往荷兰,巴拉丁被西班牙占领,捷克成为奥地利的一省,约有四分之三的捷克封建主土地转入德国人之手。 征服者还强迫捷克居民改奉天主教,焚毁捷克书籍,宣布德语为捷克国语。 皇帝和天主教同盟的胜利,直接威胁法国和荷兰的安全。 法国不能容忍查理五世帝国的复活;荷兰则已于1621年与西班牙处于战争状态。 英王詹姆士一世关心自己的女婿巴拉丁选侯腓特烈的命运;垂涎北德领土的丹麦和瑞典,也不愿看到德皇对全国实现有效的统治。 于是,这场战争很快转变为广泛的国际战争。 1625年,法国首相黎世留倡议英国、荷兰、丹麦缔结反哈布斯堡联盟,英、荷两国则怂恿丹麦出兵,从此开始了战争的第二阶段。 1626年,捷克贵族瓦伦斯坦和天主教同盟的军队打败丹麦和新教诸侯的联军。 丹麦国王被迫于1629年5月在律贝克签订和约。 保证以后不再干涉德国的内务。 皇帝规定新教诸侯于1552年以后将所占教产全部归还原主。 同时根据瓦伦斯坦的计划,德国将在波罗的海上建立一支强大的舰队,瑞典害怕此计划影响它在波罗的海的优势地位,遂在法国大量金钱援助下,瑞典军于1630年7月在波美拉尼亚登陆,开始了战争的第三阶段。 瑞典军队由国王古斯道夫率领,很快就占领波美拉尼亚,1632年初,占领美因斯,4月又攻陷奥格斯堡和慕尼黑。 在列赫河战役中,天主教同盟军惨败。 同时,捷克和德国本部有很多地方掀起农民和市民反对哈布斯堡家族和封建的起义。 德皇在危急之中,重新起用瓦伦斯坦为统帅,11月与瑞典军发生会战,瑞典获胜,但古斯道夫阵亡。 瑞典军取胜后军纪松弛,德皇乘机联合西班牙军,于1643年9月在诺德林根附近大败瑞典军,一直追到波罗的海沿岸。 这对法国大为不利。 在此之前,法国一直假手他国以削弱哈布斯堡的势力,当丹麦、瑞典以及德国新教诸侯连续失败后,法不得不直接出兵了,致使战争进入第四阶段——全欧混战阶段。 法国首相黎世留先与瑞典议和,商定发动战争后任何一方不单独与哈布斯堡皇帝议和,然后于1635年5月对西班牙宣战。 战场主要仍在德国境内,但战争同时也在西班牙、西属尼德兰、意大利等地进行。 战争开始后,双方蹂躏所占领的对方地区,掠夺和杀戮居民。 法军采取多点进攻和破袭交通等手段疲惫对方。 1645年孔代新王协同H·杜伦尼元帅在诺德林根(德境)手打败德皇军队。 法国和瑞典军队还取得其他几次战争的胜利,使哈布斯堡王朝集团无力再战。 瑞典军的节节胜利,引起丹麦王的嫉妒和恐惧,乘瑞典军深入南德时期,丹麦对瑞典宣战。 经3年(1643—1645)战争,瑞典从海陆两路围逼丹麦,丹麦被迫求和。 从1643年起,交战双方在威斯特伐利亚开始谈判,一直到1648年10月才达成协议,缔结了两个和约——《奥斯纳布吕条约》和《明斯特和约》(两个和约又统称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至此战争结束。 30年战争,结束了自中世纪以来“一个教皇、一个皇帝”统治欧洲的局面,德国分裂为近300个独立的大小不同的诸侯领地和100多个独立的骑士领土,皇帝企图在欧洲恢复天主教地位完全破灭,神圣罗马帝国在事实上已不复存在。 与此同时,由于德国是30年战争的主战场,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六分之五的乡村被毁灭;捷克和萨克森的矿山全部被破坏;人口减少三分之一以上,捷克居民在战前有300万,战后只剩78万人;工商业急剧衰退。 绝大多数城市都失去了原先的商业,而沦为诸侯的统治中心。 恩格斯说:“在整整一个世纪里,德意志为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最无纪律的暴兵纵横反复地蹂躏着。 到处是焚烧、抢掠、鞭打、强奸、屠杀。 大军之外,还有小股的义勇兵,其实,倒不如干脆把他们叫做土匪,他们随随便便,自由行动——凡属有这样匪军出现的地方,农民是最倒霉的了。 物质的破坏,人口的凋零,是无穷无尽的。 当和平到来的时候,德国已经不可救药了,已经被踏碎、被撕破、遍身流血,躺倒地下了;最可怜的,当然还是农民们。 ”西班牙失去了一等强国的地位。 战胜国法国从这一次战争中得到了德国大片领土,包括在1552年占领的梅斯、土尔、凡尔登等洛林土地得以承认,阿萨斯和下阿尔萨斯以及西南德意志的一些地区。 法国因此成了欧洲霸主。 战胜国瑞典也得到了波罗的海沿岸的大片土地,包括整个西波美拉尼亚,包括鲁根岛在内;还获得了东波美拉尼亚的一些地区和城市,含出海口城市施台廷及奥德河口地区。 瑞典国王还以帝国采邑(从皇帝那儿获得的封地)名义获得威塞尔河口及其他一些地区。 这样,瑞典不仅据有德意志北部各重要河口,而且由于成了德意志的诸侯,可以随时干涉德意志的内部事务。 此外,瑞典还得到500万杜卡登(当时的一种金币)的赔款。 瑞典因此成为北欧强国。 和约正式承认荷兰独立;正式承认瑞士脱离神圣罗马帝国,成为独立国。 在宗教方面,和约规定卡尔文教徒享受与路德教徒同样的权利。 教会财产的归属以1624年初持有的情况为准。 新教得以承认,在帝国法庭中,天主教和新教的法官各占有相等的人数。 这次战争对世界军事学术和技术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比如:滑膛枪得以进一步改进,并开始大量投入使用;火炮也进行了改进,开始实行标准化;炮兵已成为一个独立兵种;武器装备的改进使战术发生了革命,战斗队形趋向灵活;促使了许多国家军事制度发生变革;在战争中涌现了一大批军事将领,如瑞典的古斯道夫二世、法国的蒂雷纳等。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