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末期的传奇人物-风云荣禄 (晚清末期的传统戏剧)

2024-03-10 20:42:54来源:2021最新十大热门人气排行榜-科奇网作者:佚名 阅读量:

紫禁城东南侧的东华门,是文武大臣早朝必经之地。由此向东行一里有余,便是金鱼胡同。金鱼胡同南侧,有个幽深的大院落,这便是著名的贤良寺。贤良寺本是雍正皇帝的得力助手怡亲王允祥的府邸。怡亲王去世后,雍正皇帝尊其舍宅为寺的遗愿,亲笔题名,将怡亲王府改为贤良寺。寺庙靠出租庙寓增加收入,古已有之,明清时期此风更盛。因地利之便,进京的封疆大吏很喜欢借宿贤良寺,使这项生意颇为可观。李鸿章任直隶总督二十余年,每次进京也喜欢借居在此。他手握淮军统兵权,以文华殿大学士而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权势无比,是真正的百官之首。当他入住寺中,必有百余名肩扛洋枪的淮军卫队入住护卫,使得贤良寺门前冠盖云集,声威赫赫。许多想走李鸿章门路的无人引荐,便跑去巴结方丈,携带着方丈也显赫一时。不过这都是从前了,尤其是1895年甲午之役落下帷幕,李鸿章远赴东洋签下《马关条约》之后,这种盛况再未得见。春帆楼签约01官场炎凉,甚于世俗,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这两个显赫职位被革除后,李鸿章仅保留了文华殿大学士身份。如此狼狈,认定其再也无法翻身的京官们对李鸿章避之不及,使得这位洋务运动的重要发起人在寺中颇为落寞。好在有幕僚吴永的陪伴,他是曾国藩的孙女婿,全程经历了甲午之役及《马关条约》签订的前前后后。有他的劝解,李鸿章的郁闷心境得到了很大的缓解。谁知道,这份好心情没有保持多久就被袁世凯搞坏了。袁世凯此行前来,是为了自己的前程。甲午之役,袁世凯侥幸从朝鲜战场脱身,亲眼目睹了清军在辽东战场的诸多败绩,特殊的经历让他敏捷地洞悉了甲午战后清廷必练新军自保的大势,遂干净利落地抛弃李鸿章,改换门庭,攀上了三朝元老李鸿藻。在李鸿藻的推荐下,袁世凯拿着请人帮写的练兵方案,通过了大臣荣禄,恭亲王奕訢,新崛起的庆亲王奕劻以及光绪帝的考核。1895年12月8日,袁世凯被清廷委以编练七千人新军的统帅之权。这次过来,是想请李鸿章给他推荐几个懂练兵的人才。袁世凯改换门庭时,泄露给主战派很多机密电文,这些电文都是李鸿章和袁世凯之间的私密文件,后来都成了御史弹劾李鸿章的利器。忆起昔日狼狈,李鸿章心中当然恼怒。然而作为统兵数十载的封疆大吏,李鸿章也知道此时练兵对朝廷的重要性,便抑制住怒气给袁世凯推荐了天津武备学堂的总办荫昌,说他这些年培养了很多西洋军事人才。进门时被一顿抢白,袁世凯本以为此事无望,后见李鸿章不计前嫌,手写了推荐信,大喜之下便多说了几句肺腑之言:劝李鸿章暂时告归。换而言之,就是要李鸿章辞掉仅有的文华殿大学士的身份。清代内阁大学士,例有定额,设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体仁阁大学士六名,保和殿大学士自乾隆以后一直空缺,常设的实际只有五人,同光年间很多时候甚至只有四人,还有协办大学士两员。雍正设军机处后,大学士虽然已无实权,近乎荣誉职位,但毕竟在体制上还有宰相虚名,也只有得大学士之缺,才有资格被呼为中堂。按照惯例,殿阁大学士出缺,例由协办大学士递补。光绪亲政后,帝师翁同龢虽然炙手可热,但因为殿阁大学士和协办大学士都已满员,因此一直未能得到协办大学士。李鸿章当时是文华殿大学士,俗称首揆,如果他辞去大学士之职,以翁同龢的地位,必然可顺利获得协办之缺。李鸿章的实缺都已被开去,再辞去大学士,他这样热衷功名的人面子上如何能挂得住。更重要的是李鸿章不愿意便宜了政敌翁同龢。当初建设北洋水师,翁同龢主管户部十年,对军饷每每横加截留,使北洋水师既不能及时购置新式战舰及火炮,亦不能储备充足的弹药,极大地折损了北洋水师战力。最使李鸿章不能释怀的,是翁同龢无论在战前,还是在战争进行中,不顾敌我情势,一味主战,聚集一帮御史交相弹劾,频频掣肘,终使李鸿章栽了大跟头!北洋水师没了,淮军也垮了,一生奔波的洋务事业就此付诸东流。于是,袁世凯还说没完,就被李鸿章赶了出去。袁世凯偷鸡不成蚀把米,惹恼了李鸿


晚清政治家荣禄生平简介

荣禄(1836-1903年)字仲华,号略园,瓜尔佳氏, 满洲正白旗人,清朝大臣,政治家。 出身于世代军官家庭,以荫生晋工部员外郎,后任内务府大臣,工部尚书,出为西安将军。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晚清政治家荣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荣禄生平简介 荣禄,出生于1934年,卒于1903年,字仲华,是地地道道的满洲人,他的姓氏是瓜尔佳氏。 荣禄出生于世代为军官的家庭,由于荫生获得了工部员外郎的职位,后又任命为内务府大臣兼任工部尚书。 因为受到了慈禧太后的青睐,就讲其留守在京城,任其为布军统领兼任兵部尚书。 1989年,年幼的光绪帝起用了康有为等人,开始了戊戌变法。 但是慈禧太后深怕形势有变,怕自己失去对朝中的专制权,就迅速启用了荣禄,授予他为文渊阁大学士,以及兼任北洋大臣,可见慈禧太后对他的重视,以及自己紧紧抓住政权的渴望。 之后,光绪帝依托维新派颁布了《明定国是诏》,用来推行自己的新政,引起了朝中那些旧臣的恐慌。 荣禄审时度势,立刻进京城面见慈禧太后,告知此事。 此刻,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将要去天津阅兵,而荣禄和慈禧太后想要在此地废除光绪帝。 维新派早就知晓此时的形势危急,就诱使袁世凯在阅兵的时候,找机会杀掉荣禄。 不料,等到袁世凯回到天津之后,就将此事告诉了荣禄,也有人说是御史大臣告密,总之荣禄得知了此事,就立刻逃回颐和园,告知慈禧太后。 在次日,慈禧太后就发动了政变,把光绪帝囚禁起来,并大肆杀害维新派。 经过这次变故之后,荣禄再次受到了重视,并任其为军机大臣。 在1903年,去世之后,被加赠为文忠。 荣禄和慈禧 如果我们要谈晚清的历史,那么必然会说到慈禧太后,然后说到慈禧太后之后,就必然会提到荣禄。 荣禄在晚清历史上的一位有名的人物,其一生都跟随着慈禧太后,就好像是慈禧太后身边一只最忠实的走狗。 不少小说就虚构两个人在幼年的时候就订过亲,但是由于慈禧得入宫,这门亲事才没能成,这纯粹是瞎扯,缺乏依据。 从年龄上看,慈禧比荣禄只高了一岁,但是从辈分上将,荣禄是她的内侄,因此两个人定亲这肯定是子虚乌有的事情。 至于荣禄为什么会受到慈禧太后的重用,那是有两个原因的,其一、两个人是亲戚,至少有一层保障;其二荣禄善于谋权,能够替她出谋划策,并且死心塌地的跟随。 就是有了这两个原因,慈禧太后才会重用他。 虽说如此,荣禄的仕途生涯并不是一帆风顺,至少在辛酉政变前是这么认为的。 这次政变是因为英法联军攻入北京,荣禄作为侍从伴随慈禧的前后,能够谨慎的完成自己的职责,他的所作所为,都被慈禧看在眼里,对这个内侄产生了好感。 之后,荣禄护送慈禧回京,形影不离,确保她的安全。 并且送回京城之后,帮助慈禧夺回大权,可谓是尽心竭力。 在荣禄逐渐受到重用,官至兵部尚书之后,手中握有了大权。 在1898年,光绪帝听从了维新派的建议,想要实行新政,荣禄立马将此事告诉慈禧太后。 并开展对维新派的大肆屠杀,还囚禁了光绪帝。 之后,在义和团兴起之后,慈禧想到的不是利用义和团来攻打八国联军,而是让洋人残杀义和团,以确保自己的地位。 这时候作为走狗的荣禄,再次出马,帮慈禧摆平了义和团。 荣禄闹中想到的就是保全慈禧,对他来说,国家的利益远远低于慈禧的性命安危。 荣禄府邸 荣禄的故居,是在如今的东城区境内,共占据三个胡同。 并且他的宅第也分为三个部分,西边为西洋楼房,中间为一个大花园,东边才是中式住宅。 住宅当中原本是有五个院落,但是目前唯独剩下倒座和过厅,其余的都遭到了破坏,只好拆除。 因此剩余的楼房,都是目前东城区重点保护对象。 府邸的基本格局目前还是能够看的出来,其中欧式风格别墅真的是让人称叹不已。 过了车水马龙的大街,进入鼓巷之后,才是一副生活场景。 自元代建了北京之后,这个区域就成了众多朝中重臣聚在之地,荣禄升为清末时期的重臣,理所应当能够住在此地。 原本菊儿胡同,早在90上世纪90年代,北京进行城市规划,将那些危楼拆除之后,统统建成四合院的形式,而作为荣禄故居,菊儿胡同才能够幸免于难,至今保留下来。 这也跟它是区级文物有关,不然早就面目全非。 但是门内的景象早已面目全非,不复当年之景。 走上三级石阶之后,就能看到四周的房间,墙面都早已脱落,很久都没有人来粉刷了。 院子中间栽有一颗臭椿,大概已有50多年的岁数了,见证着这个府邸的兴盛和衰败。 其中的花园,景象早已灰飞烟灭。 据说,荣禄曾多次闭门闲居,就是喜欢到这个花园来走动走动,作为一个朝中大臣,他肯定有着自己的品味。 小说里描述的“西湖阁”等早已不见,留有的两座楼房,都成了新华社的宿舍。 目前保留最好的竟然是西洋楼,这也是荣禄府当年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有人说,造这个洋楼,并不是为了舒适,用来居住,只是为了美观。 猜你喜欢: 1. 唐朝政治家褚遂良的生平简介 2. 宋代考古学家吕大临生平简介 3. 汉赋四大家之一扬雄的生平简介 4. 南宋政治家王十朋生平简介 5. 唐朝著名政治家李泌生平简介

晚清维新派“维新四公子”:当世称奇的传奇人物

晚清维新派“维新四公子”,分别为:陈三立、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

陈三立

于1853年出生在江西修水县,字伯严,号散原,父陈宝箴。

陈三立年少时就才识过人,“倜傥有大志”,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约束。光绪八年(1882年),参加乡试,因深恶“八股文”,应试时,不按八股文作答,而以散文体答卷。在初选时, 他的卷子就被扔在一边,幸好主考官陈宝琛赏读到,将他选拔为举人。四年后,陈三立赴京会试,中进士,授吏部主事。但当时吏部早已腐败透顶,陈三立虽有经纬之才,却无法施展。1898年,当陈三立听闻《马关条约》签订后,悲愤至极,致电张之洞,“吁请诛合肥(李鸿章),以谢天下”。当然,张之洞深谙晚清的官场之道,哪里会考虑陈三立的吁请。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其父陈宝箴被任命为湖南巡抚,他原想以湖南为富国强兵的“试验地”,进而挽救华夏于危难之中。为了协助父亲实施救国之道,陈三立干脆辞官随父前往湖南上任。父子联手,效法日本明治维新,在湖南办时务学堂、武备学堂、算学馆、《湘报》、南学会,吸引了包括谭嗣同、梁启超、黄遵宪在内的一大批维新志士,瞬间给湖南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使之成为全国维新运动的中心之一。当时人们将湖南比做日本幕府时期的萨摩和长门。这还要归功于陈三立。

不久,陈三立与谭嗣同、丁惠康、吴保初并称“维新四公子”, 声名显赫一时。受到父亲影响,青年陈三立对西方列强侵华、大清内忧外患有着不同寻常的认识。

戊戌政变后,与其父一起被革职。抗战爆发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想拉拢陈三立出山,但为表明立场,他绝食五天,最后忧愤而死,享年八十五岁。

谭嗣同

说到谭嗣同,这是多数读者认识的一个维新志士,这里就不深入了。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被杀,押赴刑场的路上,老百姓是往他身上丢菜叶子的,当然都是最烂最坏的菜叶子,丢满了一身,烂白菜帮子挂满了一脸。群众的高呼声此起彼伏——打死这个汉奸,打死这个叛国者!

徐仁铸

徐仁铸,字研甫,光绪进士。中日甲午战后,痛感国家衰败,必须变法。之后结识梁启超、谭嗣同,并与二人结交,开始接触新学。他还亲手颁布条诫,创办各类学校,提倡学习自然科学,为国家培养各种实用人材。不料,却遭到湖南顽固派叶德辉、王先谦等的攻击。

最后,只好请其父徐致靖向光绪帝推荐康有为、梁启超、张元济、黄遵宪,谭嗣同,实施变法。戊戌政变前夕,见风势不对,致函王先谦,为自己曾经赞同维新开脱。戊戌变政后被革职。

陶菊存

陶菊存,又名陶葆廉。字拙存。陶菊存在随其父陶模到新疆赴任迪化知州的路上,他沿途逾长城、渡瀚海,经古代蒲类【今巴里坤】、车师【今吐鲁番】等地,行程一万一千两百余里抵达迪化。陶葆廉以日记方式,生动地记述了途中的所见所闻,著成《辛卯侍行记》。该书除记日月程途、酬应往来之外,详述各地地理形态、户口变迁、人心风俗物产的异同,并对某些民间流传的古代传说,或加考证,或加澄清;对上古尧舜禹关系的考据推理,对回、蒙古、吐蕃、 *** 尔等少数民族的渊源变化,均有提纲挈领的综述,使该书成为晚清西北史地学的一部力作,为后世中国西部的地方风俗、人文、地理、民族研究,留下了丰富的文字资料。

晚清荣禄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荣禄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1903年的一个初春午后,大清国的掌门人慈禧罕见地离开颐和园,起驾来到交道口菊儿胡同一所中西合璧的老宅院。老佛爷之所以屈尊至此,原因很简单:她的宠臣荣禄病了,而且病得极重。

走近荣禄的病榻,慈禧不忘打趣道:尔常言尔是康党,尔曾得尔友之若何新闻?彼实奸臣,负尔好意,竞致反噬!这话若是对着旁的大臣说,估计就要吓得尿裤子了。然而荣禄淡然一笑,道:彼等即逃亡海外,何事不可为?些微清议,吾亦知其骂我。近支王公无意识之举动一至如此,得毋为康党庆幸乎?如此自我解嘲的方式,既撇清了罪名,又起到讽谏之效果。眼瞅着荣禄还能兴致盎然地开玩笑,慈禧心中的担忧算是暂时放下。

谁知这成了两人最后一面。3天后,4月11日,荣禄撒手人寰。至此,继鳌拜、和|、肃顺、奕诉之后,清代的最后一位满族大佬也与世长辞了。

早年沉浮

能成为满族大佬,这与荣禄早年的不堪经历密切相关。

荣禄出身于军人世家。荣禄祖上世代从军,为大清朝屡立功勋。远了不说,他祖父在镇压回疆时捐躯,老爹也不甘其后,在剿灭太平天国的战斗中阵亡。一门两代忠烈,朝廷特意赐修双忠祠,以示表彰。

如此根正苗红的出身,自然保证荣禄一进官场便春风得意,直接恩荫为工部主事。更牛的是,人家荣禄还有非常硬的关系。他有两个妹妹,一个嫁给晚清唯一的旗人状元崇绮,另一个嫁给宗室昆冈。崇绮的老爸是道光朝的大学士穆彰阿,昆冈后来成为大学士。一个妹夫是大学士之子,一个妹夫是未来的大学士,荣禄堪称左右逢源,官系无边。

当然荣禄也不是吃白饭的。上班不久,宫中发生大火,刚好荣禄当天值班,他率领众侍卫奋力灭火。恰在此时,咸丰皇帝在远处督察救火情况,他遥望一人身着绛色官袍,不顾个人安危,在火海中不断进出抢险。于是他询问身边御前大臣,这个年轻人是谁。下属告知此人叫荣禄。不久,咸丰便召见荣禄,了解到其家三世皆为国效劳,两代捐躯,禁不住心生钦佩,将户部银库郎中的肥差赐给了这位救火队员。

咸丰末年,肃顺一人专权,横行无忌,朝中大臣莫不惧他三分。肃顺有一癖好,喜欢收集西洋金花鼻烟壶。当时有位陈姓尚书,同荣禄家是故交,知道荣家有几个精品鼻烟壶,于是上门求索。荣母念及多年交情,尽数送给陈尚书。这陈尚书得到后立马转赠肃顺,并告知此物来自荣家。

孰料这肃顺欲壑难填,居然派人上荣家继续索要。迫于无奈,荣禄只得据实告知,家里已无此物。索要不成,肃顺十分不爽,认定荣禄是厚于陈而薄于己,时常公报私仇,给荣穿小鞋。有一次,肃听闻荣禄家有良驹一匹,乃新疆特产,中原罕见,于是命人来要。荣禄早就受够了肃顺的贪婪,一口回绝了对方要求。这让肃顺恼羞成怒,很快便在一次公务会议上假借事由,当面训斥荣禄,并扬言要对其重重惩治。当时荣禄还是个正义感很强的青年,既然你肃顺容不下我,那索性不伺候你了。荣禄立即交上辞呈,闲居避祸。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没几年,咸丰驾崩,肃顺气焰愈加嚣张。慈禧、奕?等人为了保住大清社稷,夺回重权,决定发动政变,处置肃顺等顾命大臣。考虑到荣禄与肃顺之间的恩怨,慈禧将其秘密收入麾下,作为奇兵。荣禄果然不负众望,与醇亲王奕X联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擒获肃顺等人,并亲手将其送到菜市口问斩。

细数清代二百多年的历史,像荣禄这样出身好、官系硬的八旗子弟,实在是多如牛毛,不胜枚举。然而同时又像他这样忠心耿耿、办事干练的,则凤毛麟角,少得可怜。所以,慈禧将其列为重点培养对象。数年间,荣禄节节攀升,将工部尚书、步军统领和总管内务府大臣三大要职一并收入囊中。此时,他尚不到40岁。

按照清制,内务府一差,同御前大臣、军机大臣在权力分配上呈三足鼎立之势。上朝时,御前位列最前,但尊而不要;军机位置次之,但权而要;内务最后,却亲而要。可见内务府大臣是个能够时常与太后接触的好差事。况且荣禄握有全国的工程审批与营造大权和一支精锐的京城卫戍部队,可谓集宫廷、朝堂及市井大权于一身,不知惹来多少同僚的羡慕嫉妒恨。

不出3年,荣禄便尝到了木秀于林风必摧的苦涩。光绪四年( 1878),贵州巡抚出缺,奕诉征求慈禧意见,应派谁去补缺。当时慈禧正为军机大臣们争权夺利的情形所困扰,于是决定杀鸡儆猴,脱口而出:着沈桂芬去!

此旨一出,内外一片哗然。群臣纷纷议论,认为巡抚乃二品官,沈桂芬现任兵部尚书,又是军机大臣,官居一品,宣力有年,不宜左迁边地。祖宗之法,朝廷旧制,不应随意更改。面对如潮的廷论,慈禧心知众议难违,只得收回懿旨,令沈照旧当差。

虽然躲过一劫,但沈桂芬依然心有余悸。他寻思:穴本无风,风何由入?此事肯定与一贯主张打压 *** 官员的荣禄有关。于是,沈找来门生翁同稣,决心上演一出反问计。一天,翁来荣家造访,刚进门便狠狠数落沈桂芬一通。话说荣禄跟李鸿藻是死党,而翁同与李都是名冠京师的清流派骨干,故荣时常同翁饮酒酬答,交情匪浅。加上此刻翁神情愤怒,言语激昂,居然将沈的龌龊家事都和盘托出,荣被翁的精湛演技所蒙骗,认定其很够哥们,是来给自己通风报信的。于是他放松了警惕,将慈禧如何厌恶沈桂芬之事据实告知。

从荣禄口中侦知实情后,翁同稣这个卧底马上向沈汇报。沈深感不除掉荣禄,必有后患。思来想去,他心生一计。沈说服自己的另一门生宝廷,以满族大臣 *** 太多,势必拖累本职为由,主动要求辞去自己的诸多职务,同时他还强烈建议卸去荣禄工部尚书与内务府总管大臣两职,以专心维护京师安全。慈禧觉得宝廷此言颇有道理,加之沈桂芬也煽风点火道:荣禄宣力有年,明敏干练。年纪尚轻,将来必受重用。于是,慈禧免去荣禄两大要职。宝廷的苦肉计大获成功。

墙倒众人推,没多久,沈桂芬又联合众人力荐荣禄去外地磨练。恰值当时西安将军空缺,慈禧不明底细,一声令下,将荣发配过去。好端端的一颗政坛新星,愣是被一群无良文人从京师中心忽悠到了边缘地区。

这一去便是整整十五载,昔日意气风发的荣大总管已成近天命之年的白头翁,他深深体味到官场没有永远的朋友,唯有不变的利益这句话的真谛所在。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