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生态日-塞罕坝上续写绿色奇迹-一方林 (全国生态日是哪一天)

2024-03-10 09:39:44来源:2021最新十大热门人气排行榜-科奇网作者:佚名 阅读量:

文章详细描述了塞罕坝的绿色奇迹和攻坚造林的艰辛历程。文章以塞罕坝林场为中心,展示了在西太峪等地区坚持绿色发展的努力。从曾经的荒漠沙地到如今的百万亩人工林,塞罕坝见证着一代代务林人不懈努力的成果。作者特别强调了攻坚造林所面临的技术难题和自然挑战,以及塞罕坝人用各种创新办法克服困难的坚定决心。

文章还介绍了塞罕坝的生态环境和物种资源丰富多样的特点,以及保护生态系统和天然植被群落的努力。通过压缩景点开放面积和封闭管理的方式,确保了生态资源的安全。提到了塞罕坝每年对水源涵养、土壤流失控制、二氧化碳固定和释放氧气等方面的生态服务价值,突出了塞罕坝对环境的积极贡献。

文章生动展示了塞罕坝在绿化改造和生态保护方面的努力和成就,彰显了塞罕坝人的奉献精神和绿色发展理念。


塞罕坝林场通过哪些具体举措完成了“绿色奇迹”?

塞罕坝林场完成“绿色奇迹”的具体举措有:改进育苗技术、创新植苗方法、集中种植。

1、改进育苗技术。塞罕坝林场改进了传统的遮荫育苗法,摸索出了培育“大胡子、矮胖子”优质壮苗的技术要领,大大增加了育苗数量和产成苗数量,彻底解决了大规模造林的苗木供应问题。

2、创新植苗方法。塞罕坝林场创新了“三锹半”缝隙植苗方法,大大提高了植苗速度。

3、集中种植。1964年的春天,塞罕坝林场职工集中在三面环山的马蹄坑,连续大干3天,在516亩荒地上种满了自己精心培育的落叶松幼苗。

林场维护有哪些具体措施

1、清理垃圾和杂草。定期清理林场内的垃圾和杂草,保持林地整洁。

2、加强病虫害防治。定期监测和识别常见的病虫害,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使用农药和生物防治剂进行病虫害防治,确保安全和环保。

3、建立火灾预警系统。定期进行火源巡查,发现火情能够及时采取措施,确保不发生重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

4、加强林政资源管理。对偷盗严重的山头地块和容易滋生事端的边界地区进行防控,出现问题及时查处。

5、加强有害生物防控。发挥森防专家、退休高工李宗顺的专业优势,加强监测预报,及时准确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并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森林管护人员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森林管护人员的主要职责是保护和管理森林资源,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森林巡护:巡视、监测和巡逻森林,发现和处理火险、盗伐等违法行为,保护森林安全和生态环境。

2、森林培育:负责森林栽培、育苗、造林等工作,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促进森林资源的恢复和发展。

3、森林防火:掌握森林火灾预防知识,认真检查和维护防火设施,及时处理可疑火情,避免森林被火灾破坏。

4、森林调查:进行森林资源调查和监测,收集森林生态信息,策划和实施森林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规划。

5、森林宣传:组织和开展森林公益宣传和教育,普及森林保护知识,提高社会大众对森林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塞罕坝沙漠变绿洲的事迹

塞罕坝沙漠变绿洲的事迹有:近六十年间,塞罕坝林场三代建设者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塞罕坝,属地域概念,特指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坝上区域,广义包括塞罕坝机械林场、御道口牧场、红山军马场、红松洼自然保护区、乌兰布统自然保护区分属不同行政系统。近六十年间,塞罕坝林场三代建设者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近六十年间,塞罕坝林场三代建设者在荒漠上徒手种下112万亩人工森林,将森林覆盖率提高至80%。从1棵树到112万亩,从一大片荒漠变成一大片森林,塞罕坝人让世界看到人类正在创造绿色文明的奇迹。

近六十年间,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的精神感动中国,感动了世界。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塞罕坝的地理环境

塞罕坝地处典型的森林—草原交错带和高原—丘陵—曼甸—接坝山地移行地段,既有森林、又有草原;既有河流、又有湖泊;既有山地、又有高原;既有丘陵、又有曼甸。

塞罕坝位于内蒙古高原南缘,阴山山脉与大兴安岭余脉交汇处,以丘陵、曼甸为主,海拔1500-1939.6米。

塞罕坝地区属寒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常年气温偏低。夏季最高气温一般不超过25℃。其中塞罕坝机械林场年均气温零下1.3℃,年均积雪7个月,年均无霜期64天,年均降水量479毫米。道口牧场年均气温为5°C,无霜期短,每年无霜期平均80天,降水量小,年降水量为460毫米。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百科-塞罕坝

塞罕坝:神奇的绿色世界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境内,是中国改善生态环境最成功的的森林工程之一。 在这里,大量人工林已经使这个饱受沙漠化侵袭的山区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形成了一个神奇的绿色世界。 本文将从4个方面对塞罕坝进行详细阐述,包括工程历史、植被资源、野生动物保护和旅游景区建设。 1、工程历史20世纪60年代末,大营林场曾经历了一次历史性的洪灾,狂涨的水流席卷了林场的大片土地。 而此时,位于这片土地上的薄弱林带对洪水的阻挡力极其有限,洪水肆虐,形成了惨烈的灾情。 加之当时承压供水、能源保障等问题迫在眉睫,因此人们在当时已经形成了对治理森林、防止洪灾、保证生态安全的强烈愿望。 19世纪80年代末期,科学家们引进优良的马尾松进行试种,结果表明,马尾松可以与当地多种植被相适应,并不断向周围扩展。 于是,当时的官员们开始考虑使用马尾松来治理这一片荒山秃岭。 于是在一系列紧密的论证和大量的论证工作之后,紧锣密鼓开展了马尾松人工林造林工程。 相对于其它植被,马尾松的生态效益十分出色:可以保险防御荒漠化、尤其是风沙侵袭。 加之高寒景观的形成,这座绿色“长城”不仅在形式上实现了落实种树绿化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可以说,塞罕坝人工林工程是世界更生态修复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也是中外林业界珍贵的成功经验。 如今,塞罕坝已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森林工程,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成果最好的退耕造林项目之一。 2、植被资源塞罕坝植被是塞罕坝人工林工程的重要产物。 在引进多种松树和灌木植物物种的过程中,科学家们经过不断尝试,最终引进了马尾松,现在塞罕坝植物中马尾乘占70%以上的比例。 2002年,被中国科学院确定为“万年马尾松”,被纳入世界濒危植物名录,成为保护动植物的资源之一。 此外,还有各种生态优良的松树、槐树、柳树、桦树等400多种树种,以及培育的草花、灌木等各种植物。 同时,塞罕坝人工林工程对于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给出了重要的体现。 林木的增强,提升了土壤的固结度,保护了水源,并吸收大量的CO2充分发挥了作用。 与此同时,塞罕坝还为毗邻的城市、农村提供了优质的生态产品,不仅为当地居民出行娱乐提供了充裕的场所,也使得当地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3、野生动物保护塞罕坝是大黄鹂、蓝蛙、金雕等野生动物栖息、繁衍的天堂。 在塞罕坝生态系统得到修复和改善的同时,伴随着大量的野生动物的繁殖和扩散。 为了适应生态系统的变化,塞罕坝的野生动物在亟待新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此,裴笛作为塞罕坝管理人之一,看到“生态坝区有河、多鱼、有鸟、景美”,便提出了应该在塞罕坝中保护野生动物的提议。 通过科技手段和对野生动物的环境适应性物种的等级、生活方式等综合性分析,针对不同的动物制定了不同的方案和措施。 管理人员希望通过科技手段加强对这些野生动物的研究,以进一步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和保护水平,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野生动物,共建生态和谐。 4、旅游景区建设随着科技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塞罕坝已逐渐成为中国一个著名的旅游风景区。 这里的自然风光极其优美,特别是在春天和秋天,整个景区的色彩非常和谐,繁花织成的多彩锦缎是其最大的特色。 同时,塞罕坝还有众多的户外活动和休闲文化活动项目,为人们提供了一站式的旅游服务。 在旅游过程中,支持本地消费也是游客需要注意的问题之一。 游客前往塞罕坝景区,不仅可以感受到这里独特的自然景观,还可以品尝到这里的风味美食,体验地道的当地生活。 同时,通过购买特色土产品、吃住游等方式,为塞罕坝实现可持续的旅游发展作出贡献。 总结: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盎然的生态环境、美丽的自然风景、良善的生态模式、尽善尽美的公共服务,让塞罕坝这一片古老的绿色神奇之地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这里的森林工程不仅为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增强提供了成功经验,更是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