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神秘大耳鼠兔-图片百科大全 (探寻神秘大耳朵教案)

2024-03-08 02:09:31来源:2021最新十大热门人气排行榜-科奇网作者:佚名 阅读量:

根据研究所得,大耳鼠兔属于<Conothoa>亚属,是种类较大的物种。它在分类上容易与灰鼠兔混淆,但它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头骨的量度上。大耳鼠兔的听泡相对较大,大于髁鼻长的23%。腭长通常大于17mm,而鼻骨也比灰鼠兔长。该物种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原始森林、高山灌丛和流石滩生境。

大耳鼠兔栖息于群居的洞穴,栖息地可以分为简单洞(夏季洞)和复杂洞(冬季洞)。简单洞通常只有一个洞口,没有仓库;而复杂洞则有3~6个洞口,附近有粪便和网状跑道。洞口通道与地面成30~40°的角度,总长约3~10m,中部有一窝巢,周围有1~3个仓库。大耳鼠兔喜欢贮草,夏季集草,晒干后储存在洞中,为越冬做准备。

在活动习性方面,大耳鼠兔白天活动,夏季避免炎热,表现出上午和下午两个活动高峰;冬季活动高峰时间缩短。它们不冬眠,即使积雪覆盖地面,仍会挖洞继续活动。在繁殖方面,繁殖期为4~10月,每年可以繁殖两次,每胎5~6只幼鼠。

大耳鼠兔的体外寄生虫有跳蚤和硬蜱。该物种在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上表现出个体较大,体长约190mm,耳大,27-36mm。整体呈现黑色色调,但不同地区有些许差异。例如,西藏东南部个体前半部体色更显著,而西藏西部的个体最大,毛色灰色,头顶和背部有黄褐色斑块。所有大耳鼠兔的显著特点是耳上毛较多。头骨上的特征包括合并的门齿孔和腭孔,以及额骨上的卵圆小孔。

国内大耳鼠兔分布于云南、新疆、西藏和青海,国外分布于尼泊尔。它们通常栖息于沙质或半沙质的山坡、平原和高山草甸。


大耳鼠兔的介绍

大耳鼠兔是分布于国内鼠兔中最大的一种,体长150~200毫米,外形粗壮,耳圆大,无白色毛边,其长可达30毫米左右。 寄主牧草、杂草,有时为害蔬菜或农作物。 为害特点主食植物的绿色部分,亦食嫩茎、幼芽和根。 在内蒙古地区,夏季主食冷篙,其次是锦鸡儿、地椒及禾本科和莎草科的一些植物。 鼠兔还挖掘洞穴破坏大片牧草,引致草原沙化。

鼠兔是什么样的动物

以下内容选自网络百科,仅供参考

鼠兔虽属兔目动物,但与普通兔科不同,属鼠兔科。在日本北海道的大雪山也有同族存在,在我国内蒙古、甘肃等地分布较多。其特点是体形小、耳短、眼黑、体毛呈茶褐色。鼠兔有许多不同品种,如藏鼠兔(OchtonaThibetana),东北鼠兔(OchotonaHyperborea),达呼尔鼠兔(OchotonaDaurica),高原鼠兔(OchotonaAlpinaPallas),大耳鼠兔(OchtonaMacrotisGunther)等。

该物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已被入列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请教这是什么动物

兔子~~鼠兔(Ochtona Daurica Pallas)虽属兔目动物,但与普通兔科不同,属鼠兔科。 原产阿富汗,在日本北海道的大雪山也有同族存在,在我国内蒙古、甘肃等地分布较多。 其特点是体形小、耳短、眼黑、体毛呈茶褐色。 分布在我国内蒙、甘肃、青海、西藏等地的鼠兔有各种不同品种,如有藏鼠兔(Ochtona Thibetana),东北鼠兔(Ochotona Hyperborea),达呼尔鼠兔(Ochotona Daurica),高原鼠兔(Ochotona Alpina Pallas),大耳鼠兔(Ochtona Macrotis Gunther)等。 【外形特征】 鼠兔体型小,体长10.5~28.5厘米,耳长1.6~3.8厘米;后肢比前肢略长或接近等长;头骨上面无眶上突;上颚每侧只有2枚臼齿。 雄性无阴囊,雌兽有乳头2~3对;全身毛浓密柔软,底绒丰厚,与它们生活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有关;毛呈沙黄、灰褐、茶褐、浅红、红棕和棕褐色,夏季毛色比冬毛鲜艳或深暗。 栖息于各种草原、山地林缘和裸崖。 在亚洲,栖息于海拔1200~5100米间;在北美,栖息于海拔90~4000米间。 挖洞或利用天然石隙群栖。 白天活动,常发出尖叫声,以短距离跳跃的方式跑动。 不冬眠,多数有储备食物的习惯。 繁殖期4~9月(或延至10月),每年产仔1~3窝,每胎2~11仔。 【生活环境】 在青藏高原的草原上常见褐背拟地鸦、雪雀白天进出鼠兔的洞穴,据分析,鼠兔可借助鸟类的惊鸣来报警,小鸟可利用洞穴躲避太阳的强烈辐射或暴风与冰雹。 中国古籍对这种生物现象称作“鸟鼠同穴”。 鼠兔适宜室温20℃左右,湿度40~50%环境下生长,光照14~16小时,耐寒怕热,室温高于28℃,鼠兔呼吸紧促,气喘不安,不利于生长。 鼠兔胆小,尤其怕惊扰,是典型的植食性动物。 【生长繁殖】 鼠兔妊娠期约23~24天,窝仔数7(5~10)只,哺乳期20天。 刚生仔鼠兔全身无毛,背部暗灰色,腹部肉红色,眼未睁,耳孔未开,而门齿已萌出,体重7.6~9.7克,生后第3天全身长出纤毛细软如丝,能翻身滚地,第5天毛色加深呈淡褐色,能爬动但站立不稳,体重已达12.7~18.7克,生后7~8天已开眼,耳孔微开,能站立走动,体重17.1~26.0克,11天到处跑动,开始吃麦苗或鲜嫩苜蓿,14天能啃食苹果、胡萝卜,行动敏捷,体重28.4~40.6克,16天动作形态几乎与成年鼠兔一样,且与其母相互嬉戏打闹,此其间边吸奶边吃食,而以吃食为主。 20天即可吃颗粒饲料,这时仔鼠兔仍想吃奶,但母鼠兔拒绝不喂,此时体重达40~60.5克,21~23天可离乳,按雌雄分离,30天后单笼饲养完全独立生活,体重63.0~74克,40天82~86克,50天前后雄鼠兔即性成熟,追逐雌鼠兔交配,体重为93~102克。 【分布范围】 鼠兔属北美洲有2种,即北美鼠兔和斑颈鼠兔;欧洲有1种,即高山鼠兔,其余全部集中于亚洲。 青藏高原占14种,为现生鼠兔的分布中心与演化中心。 【鼠兔危害】草原第一杀手是鼠兔 鼠兔是一种外表瘦削漂亮的小动物,但一只鼠兔就可以破坏0.5到0.7平方米的草原。 清华大学科考队队长徐懋说:草原鼠不仅挖洞,而且还将挖出的土堆积在洞口外,这使得草无法生长。 更为严重的是缺乏植被的保护,一场暴雨过后,地面被冲刷得沟槽纵横,加重了水土流失,这样破坏的范围更大,更加重了草场的沙化和退化。 科考队员通过严格的取样计算,鼠害严重的地方1平方米内就有18个鼠洞。 鼠兔是早已存在的,为什么在过去没有造成草场如此严重的退化呢?科考队员了解到,草原上的鹰一类的猛禽是鼠兔的天敌。 在天敌保持一定的数量时,鼠兔的数目被保持在较小的范围里,不会对草场形成严重的危害。 但是,随着人们大量捕猎和药杀,鹰的数量在大大减少,最终造成生态失衡,鼠害泛滥的局面。 比鼠兔更厉害的是人 但鼠害是破坏草原生态环境的主要原因吗?科考队员通过采取样方调查表明:鼠害虽然是促使草场严重退化加快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并非主要原因。 因为鼠洞的个数和鼠兔的破坏面积与草场的退化之间并非简单的成比例对应关系。 有的地方草场退化十分厉害,但鼠害并不严重。 专家认为是人们过度的放牧,导致草场负担过重,土地严重沙化。 在科考过程中,队员们发现,凡是80年代初水草丰美的地方,现在只有稀稀拉拉的草匍匐在地面,只有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才能看到碧草青青、野花烂漫的景象。 这种现象仍然在继续。 现在不断地有牧民迁移到别处,寻找能够放养牛羊的地方。 现在的草场是越来越不好找了。 一个牧民一边说一边赶着马车,车过后掀起漫天黄尘。 人为了生存到处迁移 与环保志愿者的热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地牧民环保意识的淡漠。 在与牧民的交谈中,科考队员们发现,没有牧民想到是自己破坏了生态环境,牧民们只是觉得无法放牧了就迁移。 他们并非不知道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只是为了生活,在环境治理工作不能给他们带来收益时,没有几个人愿意从事环保工作。 (《北京青年报》2000-09-26)【高原鼠兔】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没有尾巴,习性如鼠,形似兔,故名“鼠兔”,因它善于鸣叫,又称它为“鸣声鼠”,藏语叫“阿不扎”。 兔形目,鼠兔科,鼠兔属。 通称为鼠兔,又名鸣声鼠、石兔。 外形略似鼠类,耳短而圆,尾仅留残迹,隐于毛被内。 因牙齿结构(如具两对上门齿)、摄食方式和行为等与兔子相像,故名。 共约23种,主要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也产。 鼠兔仅包括30个种类,其中有24个种别被发现存在于中国境内。 10个种别只在中国才有。 9种是西藏特有种。 青藏高原有鼠兔14种,可能为现生鼠兔的分布中心与演化中心。 高原鼠兔主要分布于西藏高原,青海、甘南、川西高原等地也有分布,它最喜欢栖居在气候比较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宽谷、滩地和坡麓地带的草甸草原中。 高原鼠兔是草食性鼠类,它们最爱吃优良牧草的芽、叶;茎、花、种子及根,平均日食鲜草77.3克它们是草原上一种既机灵、又狡猾的害鼠,当草场上的优良牧草被啃食殆尽,成为一片废地时,就迁居他地,重新开辟一块活动场所。 在迁移途中遇到2—3米宽的河流,它也无所畏惧,迎着急浪,横渡而过。 高原鼠兔为群栖穴居生活,大都成对居住。 其洞穴比较复杂,大体上可分为复杂洞和简单洞两类:复杂洞为鼠兔栖居和繁殖的主要洞穴。 有洞口3—5个,洞口前呈扇形土丘。 各洞口间有交织成网状的跑道。 洞口为椭圆形,洞深25—45厘米,洞道弯曲多枝,总长在六米以上,内有粪坑和巢室;简单洞,多为临时洞,是鼠兔临时停留隐蔽之所,一般洞口只有一个,洞道较短而无巢室。 在鼠兔居住区内常有一些无鼠居住的废弃洞。 在无鼠居住的废弃洞外面的土丘上无新土和脚印,洞口里多有陈粪、腐草、蛛丝等,冬季洞口壁上无冻霜和冰屑;有鼠居住的洞口外面有新土丘、脚印,洞口光滑、湿润,冬季洞口壁上有霜和冰屑。 高原鼠兔二年繁殖一次到两次,在气候较暖的地区当年生的幼鼠就能参与繁殖,每胎3—8只。 它们常年昼夜活动,不冬眠,在寒冬腊月,地面温度降低到—20℃时,仍能照常出洞觅食。 每当夏季来临,高原鼠兔活动更为频繁、猖撅,有的能跑到数百米远的地方去觅食。 高原鼠兔具有很强的挖掘能力,以牧草为食,尤其是它们的群聚性特点,在一定范围内大量集中,数量特多,对草原的危害极为严重,是青海草原的主要鼠害,鼠兔对草场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 1.挖掘鼠洞,破坏草场; 2.盗食牧草,减少载畜量; 3.破坏土壤,引起沙化; 4.造成草场退化; 5.加速草皮滑塌,造成水土流失。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