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蹶鼠图片百科大全 (中华鼢鼠图片)

2024-03-08 02:21:27来源:2021最新十大热门人气排行榜-科奇网作者:佚名 阅读量:

中华蹶鼠属于跳鼠科蹶鼠亚科(Sicistinae)。该亚科全世界13中,中国4种。中华蹶鼠是分布区最南的种类,也是2种在森林活动的种类之一。该种种级地位稳定,没有争议。虽然分布区较广,但种群数量不大,属于比较珍稀的啮齿类。中华蹶鼠是我国特有种,仅分布于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和陕西极少数地区。生境与习性栖息于3000-4000m的针阔叶混交的草丛中。多夜间活动,善攀缘。以植物的茎、叶、嫩芽和种籽等为食,亦吃昆虫。每年繁殖1胎,产3-6仔。该种自命名到今的一个世纪,在我国仅少数地区有发现。近40来年先后采到20余只标本,是十分稀有的物种。因数量稀少,关于本种的生物学所知甚少,有关信息很缺乏。估计若栖息地不遭破坏,其生存当无严重威胁。中华蹶鼠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个体小,体重平均8.5g,体长平均62mm;尾较长...四川、云南、甘肃和陕西。为高海拔(2500m)以上的森林及林缘灌丛物种。


世界上最小的老鼠 巢鼠仅8g(短小精悍)

动物和人类一样,人类有世界上最胖的人,而动物界似乎也叫着劲,不堪示弱,有着世界上最重的动物——蓝鲸(181吨);人类有世界上最瘦的人,动物界则有最小的动物。而作为最小动物之一的老鼠在人的印象中就已经很小了,但是居然世界上最小的老鼠更是离谱,只有8g。真的是放手心怕压坏!下面我们就看看这个小小只。

一、世界上最小的老鼠:巢鼠

1、体重仅8g

世界上最小的老鼠是巢鼠(巢读cháo),巢鼠又称燕麦鼠、圃鼠、矮鼠等。巢鼠属小型鼠类,体重仅8g左右,这比世界上最小的兔子都还要小。巢鼠在世界上最大的老鼠(18斤)面前简直就是小小只啊!作为世界上最小的老鼠,巢鼠体型比一般家属更小。巢鼠的头骨小而窄,耳壳短又园,简直萌坏了!另外,巢鼠的听觉十分灵敏,细小的声音都能捕捉到,而且这个小萌鼠还能将耳孔关闭!世界上最小的老鼠的巢鼠尾巴又细又长,十分可爱!

2、危害大,经常破坏庄稼

世界上最小的老鼠也是毒鼠。巢鼠因在植物杆上造巢,所以被称作巢鼠。另外,别看是世界上最小的老鼠,食量也不差。巢鼠为杂食性动物,喜欢吃食玉米、谷子、大豆、稻谷等粮食,所以巢鼠经常危害庄稼和农田。与一般老鼠不同,夏天的时候,聪明的巢鼠会在杂草或者灌木丛上筑巢,而到了冬天的时候就会在地下挖洞用草团筑巢。(简直成精了!)另外,作为老鼠的天敌,猫也成了关注点。要知道世界上最小的猫科动物——黑足猫重1.6公斤,世界上最小的老鼠和世界上最小的猫在一起的话,谁会赢?【点击查看世界上最小的猫科动物——黑足猫】

3、短小精悍

之所以这样说世界上最小的老鼠是黑夜使者,是因为巢鼠经常夜间活动,但白天也出来,只是比较少。“夜间活动”就是觅食,出来觅食的大都是鼠妈妈,而幼鼠则会乖乖待在家里等鼠妈妈回来。另外,巢鼠是世界上最小的老鼠嘛,所以身轻如燕啊!短小精悍,及其灵活。还用尾巴在枝条间攀缘玩耍。但是要知道世界上最大的猫重726斤呀!巢鼠见到后会不会吓死?

二、世界上最小的老鼠之一:蹶鼠(5-8g)

除了,世界上最小的老鼠——巢鼠以外,还有一种鼠,属于小型鼠,那就是蹶鼠。蹶鼠体长不超过65毫米,是跳鼠科最小的代表,在我国分布广泛,比较常见。世界上最小的老鼠之一的蹶鼠栖息于3000-4000米的草原、草甸草原、灌丛及林缘地带。和巢鼠一样多夜间活动,善攀缘。蹶鼠以植物的茎、叶、嫩芽和种籽等为食,亦吃昆虫。

和世界上最小的老鼠——巢鼠一样,蹶鼠的尾极长,为86-109mm,约为体长的1.5倍,尾细而均匀,尾毛稀少,环状鳞片清晰可见。另外,蹶鼠体背浅黄灰或棕黄色,背中有无黑线,腹部灰白色或污白色。尾双色,上面与体背同色,下面色浅。中华蹶鼠是稀有种,其生存状况应得到关注,据悉,目前世界上最小的老鼠之一蹶鼠已经被列为濒危物种。

啮齿类详细资料大全

哺乳纲的一个目。上下颌只有1对门齿,雌性为双角子宫。本目种数约占哺乳动物的40%~50%。本目动物进化历史漫长,在形态上已极为多样化,体型相差悬殊。多数种类的体长在10~20cm之间,体重100g以下。兔尾鼠属没有外尾,蹶鼠属等的尾则为体长的1.5倍或更长。啮齿类的牙齿数一般不超过22枚。少数种类仅于每年春季繁殖1窝幼仔,多数则于春、夏、秋产3窝左右。每胎产仔数各不相同,多数为4~6只,多者达7~8只,最高达18仔。多数种类的妊娠期短,仅20d到1个月左右。幼鼠生后20d左右就能单独寻食,一般3个月达性成熟,春季出生的个体能在当年秋季繁殖。但多数幼体于次年春季繁殖。少数大型种类寿命较长,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可活10年以上,但多数种类的自然寿命为2~5年。

基本介绍

简介,主要特征,生活习性,生态,食性,繁殖发育,经济意义,危害,分类,松鼠科(Sciuridae),河狸科(Castoridae),仓鼠科(Cricetidae),竹鼠科(Rhizomyidae),鼠科(Muridae),睡鼠科(Gliridae),林跳鼠科(Zapodidae),跳鼠科(Dipodidae),豪猪科(Hystricidae),

简介

具有一对凿状门齿的中小型哺乳动物,俗称鼠类。其中包括大、小家鼠、黄鼠、沙鼠、跳鼠及豪猪等。最小的种类如巢鼠 (Mic-romys minutus),体重一般不到10克;大如南美洲的水豚(Hydrochaeris hydrochaeris),体重可达50千克;中国的大型齧齿动物为产于新疆的河狸(Castor fiber)体重可达25千克。

主要特征

上下颌各有一对仅前缘有珐琅质的凿状门齿,终生生长,故有磨牙的习性。下颌可前后移动,适于研磨食物。门齿与颊齿之间无犬齿,有宽阔的齿隙。上下臼齿各3枚,而前臼齿数则因种而异。上前臼齿不超过2枚,下前臼齿至多1枚; 臼齿的咀嚼面或平坦、或有突起,咀嚼面生来平坦的臼齿侧面向里凹陷而呈分叶状。 啮齿类

生活习性

生态

齧齿动物的生态适应各异。水栖啮齿类如麝鼠与河狸的趾间有蹼。适于在水中游动。跳鼠的后肢发达,适于沙地生活。森林中的鼯鼠前后肢之间有皮膜相连,可在林中滑翔。鼢鼠前肢粗短,前爪及门齿发达,眼及耳壳退化,都与其穴居生活有关。

食性

多数齧齿动物皆以植物为基本食料。一般喜食含水量较高的幼嫩枝叶,秋季往往嗜食乳熟阶段或完全成熟的种子。鼠类的食性常与其所在的环境密切相关。农区的鼠类如家鼠、姬鼠和仓鼠都主食种子; 南方的板齿鼠采食甘蔗、水稻、甘薯和香蕉;林区的松鼠、姬鼠和红背䶄主食林果种子; 生活于草原的黄鼠、 田鼠及早獭则以植物的绿色部分为主要食料; 鼢鼠主食植物的地下部分。鼠类尚有广食、狭食之分。黄鼠、跳鼠和仓鼠除食植物外,胃中还常发现昆虫的残骸; 褐家鼠以广食著称,除采食植物的茎、叶和果实、种子外,兼食昆虫、软体动物、甲壳类、蠕虫以及蛙、鱼、鸟类等; 少数鼠类食性很窄,如早獭主要采食牧草的茎叶部分。 齧齿动物的相对食量很大,这与其体小、活动量大有关。布氏田鼠在笼养条件下每昼夜采食鲜草的量,可达自身体重的80%左右。鼠类的食量与食物的质量有关,通常吃茎叶的鼠要比吃种子的鼠食量大。鼠类的食性和食量也可因时、因地而异。 齧齿动物尚有贮粮、蛰眠(冬眠和夏眠)及迁徙等习性。贮粮和冬眠,尤其对生活于高纬度的鼠类,是很重要的适应特性,否则很难渡过漫长的严冬。迁徙有利于鼠类种群密度的调节、充分利用环境的食物资源。家鼠春夏进入田野,入冬时回到房舍,这也是鼠类迁徙的一个普通实例。有些鼠类有大集群、长距离的迁徙活动,如北方的旅鼠即因有此习性而得名。

繁殖发育

齧齿动物的繁殖力一般较强,但种间差异甚大。较大型的种类繁殖力往往较弱。河狸每年繁殖一窝,孕期105~107天,每窝1~4仔,幼体第二年才达到性成熟; 而黑线仓鼠每年可产3~5胎,孕期19~21天,每胎1~10仔,平均4.6仔,幼仔2~3个月龄时即达到性成熟。在齧齿目中,以鼠科和仓鼠科的繁殖力较强,大都每年可繁殖两窝以上,很多种类的母鼠在哺乳期间即可交配怀孕,因此小家鼠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每年可繁殖10窝以上。在各种环境因素中,一般认为食物条件往往可成为影响鼠类繁殖的主要因素。繁殖力强的鼠类,容易形成较高的种群密度,给人类的经济带来较大的影响。

经济意义

齧齿动物对人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鼠类是猛禽和小型食肉毛皮兽的主要食料,是陆地生物群落食物链中的重要环节。穴居鼠类的掘土活动对滞留雨水、疏松土壤均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旱獭等洞穴可为其他益兽提供隐蔽场所。松鼠、河狸、麝鼠、旱獭和海狸鼠(Myocastor coypus) 等是极有经济价值的毛皮兽。长爪沙鼠、金黄地鼠(Mesocricetusauratus)和鹿鼠(Peromyscus sp,)等均可驯养用作实验动物。在实验室中常见的大白鼠和小白鼠分别由褐家鼠和小家鼠的白化系培育而来,豚鼠(Cavia porcel-lus)则是由野生种驯养而来。

危害

鼠类对农、林、牧业的危害尤为突出。中国的农业害鼠约有70多种,其中为害较大的如褐家鼠、黄胸鼠、黄毛鼠、针毛鼠、板齿鼠、小家鼠、黑线姬鼠、黑线仓鼠、大仓鼠、长爪沙鼠、东方田鼠、鼢鼠和黄鼠等。一只小家鼠日食量3~8克,褐家鼠每天可消耗谷物25克左右。1969年新疆北部小家鼠的数量猛增,估计损失粮食1.5亿千克。 棕背䶄啃食幼树树皮,在内蒙古次生林地油松幼林的受害率有时可达8~9%。宁夏条播树籽,由于跳鼠掘食,连续数年未能成苗。东北林区直播红松也遭到鼠类的危害。在牧区除盗食饲料和禽蛋,伤害幼禽幼畜之外,分布在草原上的布氏田鼠和黄兔尾鼠等,高密度的鼠群,可大量消耗牧草,使部分原生植被变成土丘植被。鼠类在堤岸挖洞,可引起决堤,酿成水灾。而且是多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的贮存宿主。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斑疹伤寒以及森林脑炎等疾病的传播都与鼠类有关。此外,鼠类还能咬坏电线,以致引起火灾或使工厂停产。

分类

过去将兔形目作为一个亚目,归纳在广义的啮齿类中,称重齿亚目(Duplicidentata)。而齧齿目则称单齿亚目(Simplicidentata)。全齧齿目全世界现有29科,380属,1 687种,为哺乳类中种数最多的一个目。不计国外引入种,中国现有齧齿动物约184种,分别隶属于9科,68属。

松鼠科(Sciuridae)

四肢强健,趾端有锐爪,尾 圆或平扁,尾毛蓬松。颊齿1-2·3/1·3=16~18,有 齿根。中国约有16属,42种,几乎遍及全国。如松鼠(Sciurus vulgaris)、红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花鼠(Eutamias sibiricus)、草原黄鼠(Citellusdauricus)、旱獭(Marmota sibirica)、飞鼠 (Ptero-mys volans)等。

河狸科(Castoridae)

半水栖动物。体重可达30千克。后足有蹼。眼小。尾大扁平,上被鳞片。颊齿 1·3/1·3=16,无齿根。毛皮珍贵。能分泌河狸香,为 贵重香料。仅2种,一种在美洲,另一种为河狸 (Ca-stor fiber),产在欧洲及亚洲北部。在中国分布于新疆北部。

仓鼠科(Cricetidae)

大多为小型种类,前肢多 为4指,后肢5趾。尾有毛而无鳞片。颊齿3/3=12。中 国有4亚科,20属,72种。如黑线仓鼠 (Cricetulu *** arabensis)、大仓鼠()、长爪沙鼠(Merionesunguiculatus)、中华鼢鼠 (Myospalax fontanieri)、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棕背䶄(Cletherionomysrufocanus)、林旅鼠(Myopus schisticolor)、麝鼠(On-datra zibethicus)等。

竹鼠科(Rhizomyidae)

体形粗壮,眼小。耳短。 尾短而无毛或仅有稀毛。上下门齿粗大,颊齿3/3=12。 适于地下生活。中国有2属,4种,皆分布于长江以南。如大竹鼠(Rhizomys sumatrensis)。

鼠科(Muridae)

尾多数有鳞片。颊齿3/3=12,齿 冠咬合面复杂,上臼齿有3纵行齿类,磨平后形成横嵴。中国约16属,43种,如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小家鼠(Mus musculus)、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巢鼠(Micromys minutus)等。

睡鼠科(Gliridae)

体重30~100克,形似松鼠而略小。多数有多毛的长尾。四肢和趾均较短,爪短而 弯曲。鼻吻短而眼眶大,耳圆。颊齿1·3/1·3=16。中国 有2属,2种。如林睡鼠(Dryomys nitedula),产于新疆。

林跳鼠科(Zapodidae)

体重10~25克。尾明显超过体长,末端无毛束。后肢较长。多数种类毛色鲜艳, 背部鲜黄或红棕色,腹面白色。颊齿0~1·3/0·3=12或 14。中国有2属,7种。如中国林跳鼠(Sicista conco-lor)分布于西部和东北吉林; 四川林跳鼠(Eozapussetchuanus)分布于四川和甘肃南部。

跳鼠科(Dipodidae)

头后部宽大。后肢及尾特长, 尾末端有簇毛。鼻吻短,眼大,耳大。颊齿0~1·3/0·3= 12或14。多分布于草原、荒漠和半荒漠地区。如五趾跳鼠(Allactaga sibirica)、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羽尾跳鼠(Stylodipus telum)等。

豪猪科(Hystricidae)

体型较大。体表有棘刺。 颊齿1·3/1·3=16。中国有2属,3种。分布于陕西及长江以南各省。如豪猪(Hystrix hodgsoni)。

中国陆相新近系中新统谢家阶 (4)

谢家阶,是中国陆相新近系中新统最底部的一个阶。阶名由邱占祥、王伴月、童永生、邱铸鼎于2000 年 11 月为编制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 (地质年代) 表》 而提出,阶名源自同名岩石地层单位 “谢家组”,或同名哺乳动物分期 “谢家期”。

通过本课题研究 (邓涛等) 取得的主要进展与成果是: 选定了谢家阶的候选层型剖面,并进行了实测; 发现并积了较丰富的各门类古生物化石资料; 进行了磁性地层研究,并取得较好结果。

(一) 谢家阶候选层型剖面位置

选定的谢家阶候选层型剖面位于青海省湟中县田家寨乡谢家村北的车头沟北端尽头的山坡处,剖面终点的地理坐标为北纬 36°3144″,东经 101°5058. 9″。剖面在西宁东南方向,直线距离约 13km,在湟中县城以东 26km 处 (图110) 。

(二) 谢家阶候选层型剖面描述

谢家村车头沟层型剖面自下而上由古近系至新近系的马哈拉沟组、谢家组、车头沟组和咸水河组组成,彼此间均为连续沉积 (图111) 。

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项目(2001~2009) 进展与成果

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项目(2001~2009) 进展与成果

图110 谢家阶候选层型剖面地理位置图

图111 湟中县谢家村车头沟谢家阶候选层型剖面图

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项目(2001~2009) 进展与成果

(三) 谢家阶的生物组合特征

谢家阶的哺乳动物群属于贫化和特化了的渐新世动物群,具有从渐新世向中新世动物群过渡的特色。在谢家阶 (期) ,渐新世常见的圆柱鼠科 (Cylindrodontidae) 、塔塔鼠科 (Tataromyidae) 、拟速掘鼠科 (Tachyoryctoididae) 、双柱鼠科 (Distylomyidae) 和雷兽科 (Brontotheridae) 等极少或不再出现;而在渐新世晚期曾繁盛一时的林跳鼠科中的副蹶鼠属 (Parasminthus) 、鼠兔科中的中华鼠兔属 (Sino-lagomys) 、犀科中的准噶尔巨犀属 (Dzungariotherium) 和牛科中的中华古羊属 (Sinopalaeoceros) 在谢家阶 (期) 最后一次出现,此后即消失; 在谢家阶 (期) ,除晚期可能出现象类外,还没有发现典型的中新世哺乳动物分子,所出现的所有已知属都是渐新世残存的成员,但它们的种较之渐新世相应属的种有重要进步。

在谢家组的下部和中部均分析出较丰富的孢粉化石,二者的组合面貌不尽相同。下部孢粉组合,以被子植物榆科 (Ulmaceae) 、桦木科 (Betulaceae) ,以及旱生的藜科 (Chenopodiaceae) 和蒺藜科(Zygophyllaceae) 的花粉为主,其次为草本植物的菊科 (Asteraceae) 和禾本科 (Poaceae) 等,以及裸子植物的松科 (Pinaceae) 和杉科 (Taxodiaceae) ,也有一定数量,其中主要含云杉属 (Picea) 、铁杉属 (Tsuga) 和松属 (Pinus) 等。中部孢粉组合,裸子植物花粉的含量明显增加,尤其是云杉属、松属和杉科的分子,但铁杉属的含量则减少; 被子植物花粉的含量明显降低,类型较为单调,除榆科和桦木科外,蒺藜科花粉含量明显降低,藜科花粉已消失; 草本植物以禾本科花粉为主。上述孢粉组合的特征与我国中新世早期的孢粉组合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四) 谢家阶的磁性地层特征

课题组分别在层型剖面的车头沟组 (以 0. 5~1 m 间距) 和谢家组及马哈拉沟组第2 层 (以 0. 2 m间距) 及马哈拉沟组第1 层的泥岩夹层中进行了古地磁样品的采集。所有样品在瑞士苏黎世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院古地磁实验室进行分析测试。

测试结果 (图112) 显示,谢家村车头沟层型剖面共记录了 18 个正向极性段和 17 个反向极性段。剖面的 6~10 层,即车头沟组共记录了 4 个正向极性段和 4 个反向极性段,其中 4 个正向极性段分别对应于国际标准极性柱的 C5Bn. 2n,C5Cn. 1n,C5Cn. 2n 和 C5Cn. 3n; 4 个反向极性段对应于国际标准极性柱的 C5Br,C5Cn. 1r,C5Cn. 2r 和 C5Cr,运用内插法求得年龄约为 15. 01~17. 32Ma。剖面的 3~5层,即谢家组共记录了 7 个正向极性段和 6 个反向极性段,分别与国际标准极性柱的 C5Dn,CSEn,C6n,C6An. 1n,C6An. 2n,C6AAn,C6AAr. 1n 上部和其中的反向极性段相对应,运用内插法求得谢家组的年龄为 17. 32~21. 58Ma。剖面的 1~2 层,即马哈拉沟组上部层位共记录了 7 个正向极性段和 7个反向极性段,分别与国际标准极性柱的 C6AAr. 1n 下部,C6AAr. 2n,C6Bn. 1n,C6Bn. 2n,C6Cn. 1n,C6Cn. 2n,C6Cn. 3n 及其相间的反向极性段相对应,运用内插法求得其年龄约为 21. 58~24. 22Ma。

(五) 谢家阶底界的定义

谢家阶的底界,即是新近系中新统的底界,是中新统与渐新统的分界线,亦即新近系与古近系的分界线。根据对比,谢家阶与国际地层表中的阿基坦阶 (Aquitanian) 相当,也与欧洲的陆相阶———阿让阶 (Agenian) 相对应。阿基坦阶的 “金钉子”(GSSP) 底界的定义是位于古地磁国际标准极性柱的C6Cn. 2n 正向极性带的底界处,其年龄为 23. 03Ma; 在陆相阿让阶底界的生物标志是 MNI 带的始鼠科的 Rhodanomys schlosseri 的出现,以及残存的偶蹄类 Dremotherium 和 Bedenomeryx 与新生的 Oriomeryx 和Pomelomeryx 共生。谢家阶底界的古地磁特征及含哺乳动物化石的情况与国际标准吻合。谢家阶底界的古地磁标志是 C6Cn. 2n 正向极性带的底界位置,据此,该界线位于层型剖面第2 层内,即马哈拉沟组上部的棕红色块状泥岩的连续沉积中,其界线点距谢家组底部 48 m,距车头沟组底部 160 m。谢家阶哺乳动物群产出层位,在古地磁的 C6Ar 反向极性期,相当于欧洲 MN2 带的中部。

图112 谢家村剖面古地磁测试结果图

(六) 谢家阶的区域对比

根据古地磁特征及所含哺乳动物群的特征对比,我国的谢家阶与国际上的阿基坦阶和欧洲的陆相阿让阶基本相当。

在国内,与谢家阶大致同期的岩石地层单位有: 青海湟中县谢家村地区的马哈拉沟组上部至谢家组中下部; 临夏地区的椒子沟组;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大庙组; 山东西部地区的牛山组; 安徽泗洪地区的下草湾组; 江苏南京江宁地区的洞玄观组; 广东珠江地区的黄牛岭组、珠江组; 海南莺琼盆地的三亚组等。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