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图片百科-探寻世界上稀有的钝翅苇莺 (完整图片百科大全)

2024-03-08 01:34:56来源:2021最新十大热门人气排行榜-科奇网作者:佚名 阅读量:

钝翅苇莺(学名:Acrocephalusconcinens)是属于鹟科苇莺属的一种鸟类。它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的河北、陕西、湖北、江西、广西、山东、江苏、四川、贵州、云南、福建、广东等地区。该物种的模式产地位于北京。

钝翅苇莺是一种中等体型的单调棕褐色苇莺,身上没有纵纹。它与稻田苇莺和远东苇莺的区别在于眉纹相对较短,且没有第二道上眉纹。它的叫声刺耳,常常是震颤的thrrak或tschak声。

钝翅苇莺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包括:全身颜色单一,没有纵纹;嘴比较长而粗壮;两翅较短;眉纹短,主要集中在眼睛前方。它的虹膜为橄榄褐色,上喙为黑褐色,下喙为淡黄色,脚是淡褐色。

钝翅苇莺主要栖息于中国的中北部、华北、华中、华东、西南地区以及香港,也可在印度半岛和东南亚一带找到。它们常常栖息在芦苇地,但也会出现在山地高草生境中。


苇莺的濒危与保护

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莺科Sylviidae 分布图细纹苇莺Acrocephalus sorghophilus黑眉苇莺Acrocephalus bistrigiceps远东苇莺Acrocephalus tangorum钝翅苇莺Acrocephalus concinens东方大苇莺Acrocephalus orientalis厚嘴苇莺Acrocephalus aedon水栖苇莺是全球易危物种。 最近发表在IBIS上的一篇文章指出,大量的水栖苇莺在从位于欧洲的繁殖地迁往非洲越冬时候,都会在法国的西北部湿地停留补充能量。 文章说水栖苇莺在整个夏季都在迁徙,但高峰是在八月的第三个星期,但也有部分水栖苇莺并不在中途停留。 作者指出没有证据说明水栖苇莺有大西洋和地中海两条迁徙路线,西班牙地中海沿岸发现的水栖苇莺是从法国大西洋沿岸迁徙过来的。 法国指定的30个特别保护区里都有水栖苇莺迁徙路过,但没有一个是专门为该鸟种特别指定的。 目前,一个工作组正在执行提高水栖苇莺栖息地质量的行动。 作者于2004年至2006年首次对北京沙河湿地约5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了以实地考察为主的鸟类多样性调查和比较全面的生态学分析。 调查期间该地区记录鸟类182种(其中作者记录137种,其余45种为查阅中国观鸟记录中心其他观察者的相关记录),鸟种约占北京鸟类总种数的1/2,是北京鸟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并记录了一些濒危鸟类和北京鸟类新纪录斑鱼狗。 该地区环境多样,是很多侯鸟重要的迁徙过境点,但存在排污等人为干扰,影响鸟类栖息。 沙河湿地面积小,环境脆弱,但鸟种极丰富,应重视对其的保护。 此研究为沙河湿地的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也对北京湿地保护有积极意义。 苇莺的种属甚至连最有经验的赏鸟人也难用肉眼识别。 区别不同种属的苇莺及莺科鸟类的最佳方法是它们的鸣声。 这或许也是它们彼此识别同族的主要方法。 苇莺栖居在欧亚大陆的沼地芦苇中。 在中国台湾的淡水河和高雄,也常发现它们的踪迹。

我想问一下我的这鸟是什么鸟

这种鸟叫“大苇莺”是我国常见莺类,俗称大苇扎、苇串儿及芦蝈蝈。 大苇莺是莺类中体型最大的。 鸣叫声高而响亮,还有点特别,像青蛙叫声。 苇莺的种属很多甚至连最有经验的赏鸟人也难用肉眼识别。 区别不同种属的苇莺及莺科鸟类的最佳方法是它们的鸣叫声。 主要品种有细嘴苇莺、东方大苇莺、厚嘴苇莺(有称大嘴苇莺)细纹苇莺、黑眉苇莺、远东苇莺、钝翅苇莺等是我国二级保护野生动物,都有水栖性。 苇莺是全球易危物种,生活栖息地多为河边湿地和水洼草丛中,大苇莺是主要以昆虫为食的鸟类,它的食物有蜘蛛、蚁类、豆粮、甲虫、水生昆虫以及蜗牛等。 曾见有大苇莺的胃内全部是鳞翅目夜蛾类的害虫。 此外,它们也吃一些水生植物种子。 根据其食性,大苇莺是有益于农业的鸟类,应加以保护。 大苇莺是我国夏候鸟,夏季几乎遍布于我国各地的水域附近苇草丛中,秋季迁飞至南方越冬。

湿地苇莺的主要物种

大苇莺,俗称大苇扎、苇串儿及芦蝈蝈。 背羽棕褐色,具淡黄色眉纹,下体淡白色,胸部有不明显的灰褐色的纵纹。 它们是苇塘及水洼地附近的典型优势种,也到附近的小树、灌木及草丛中活动。 鸣声高而响亮,似“karra-karra-karreet-karreet-karret”或“brit-iprt-pritik”,远处听起来就好象连续不断的“嘎,嘎,吉-”,常被人误认为是青蛙叫。 大苇莺是主要以昆虫为食的鸟类,它的食物有蜘蛛、蚁类、豆粮、甲虫、水生昆虫以及蜗牛等。 曾见有大苇莺的胃内全部是鳞翅目夜蛾类的害虫。 此外,它们也吃一些水生植物种子。 根据其食性,大苇莺是有益于农业的鸟类,应加以保护。 大苇莺是中国夏候鸟,夏季几乎遍布于中国各地的水域附近苇草丛中,秋季迁飞至南方越冬 。 大苇莺在繁殖时期,常伫立于芦苇顶端不停地鸣叫。 筑巢在距地面或水面约一米的地方,在苇草中以干枯的植物的根茎编成、杯状巢,悬挂在几根苇茎之间,每窝产4-6枚卵,淡蓝绿色,并点缀着浓淡不等的污褐色及紫褐色斑点,在钝端常集成一个环轮。 卵重2.8克,大小平均为22×15毫米,苇莺能够很警惕地守卫着它的巢,当雌鸟在巢中孵卵或育雏时,遇到其它鸟类侵入,则大声鸣叫,而且特别攻击侵入它巢区的大杜鹃,因为大杜鹃常将卵产在大苇莺的巢内,由后者代为孵卵和饲喂它的雏鸟。 大杜鹃的雏鸟还有一种本能,能将大苇莺巢中的卵及雏鸟抛出巢外,从而独享义亲的抚育。 蛇有时也取食大苇莺的卵。 物种名称:远东苇莺、雀形目PASSERIFORMES、莺科Sylviidae、苇莺属 Acrocephalus tangorum 。 物种特征:中等体型(14厘米)的单调灰褐色苇莺。 具深色的过眼纹,宽白的和大而长的嘴。 新冬羽甚多棕色,胸、两胁及尾下覆羽沾棕。 甚似稻田苇莺但嘴较长,眉纹上具醒目的黑色条纹。 似钝翅[稻田]苇莺但嘴长尾也长,而第二道黑眉纹与顶纹的对比不强烈。 虹膜-褐色;嘴-上嘴色深,下嘴粉红;脚-橙褐。 叫声:尖叫声chi chi及模仿其他鸟的叫声。 分布范围:繁殖于中国东北;越冬局限于缅甸东南部、泰国西南部及老挝南部。 分布状况:不常见。 繁殖于内蒙古呼伦池地区及黑龙江的松花江流域,及至辽宁。 迁徙时见于经辽宁下至东部沿海。 香港有一记录。 习性:同稻田苇莺。 注:意见纷纭,或被视为稻田苇莺的一亚种(参见Alstrom et al., 1991;郑作新,1994;Inskipp et al., 1996),或为黑眉苇莺的一亚种(参见Howard & Moore, 1980),又或是一独立种(参见Viney et al., 1994)。 中文名:噪大苇莺、英文名:Clamorous Reed-Warbler 、拉丁学名:Acrocephalus stentoreus ;地理分布:留鸟于埃及及中东;繁殖于中亚及喜马拉雅山脉,越冬至印度;夏季繁殖鸟于中国南方,越冬鸟至东南亚、菲律宾北部、马来诸岛、苏拉威西岛至澳大利亚。 繁殖方式:卵生;生活习性:栖于沼泽芦苇地及近芦苇的稻田,也栖于红树林。 停栖时斜攀于芦苇茎上,鸣叫时膨出喉羽。 一般单独或成对见于芦苇丛或近地面的其他植被中;体形特征:体型略大(19厘米)的褐色苇莺。 尾长,眉纹近白;上体全橄榄褐色;下体近白,两胁及尾下覆羽浅黄褐。 与大苇莺的区别在腰、尾及尾上覆羽较多棕色,下体色淡。 与东方大苇莺的区别在体型较大,嘴较细尖而强悍,喉部无深色纵纹,尾较大且尾端无浅色。 虹膜-褐色;嘴-上嘴灰褐,下嘴基色浅;脚-灰褐。 叫声:告警时作沙哑的chack或churr声;鸣声甜美,间杂较高而尖的嘎嘎声及特征性的ro-do-peck-kiss短句。 声较大苇莺悦耳而少沙哑。 通常于夜间鸣叫。 钝翅苇莺(Blunt2winged Paddyfield Warbler Acrocephal us concinens)。 分类地位:雀形目(Passeriformes) 、莺科(Sylviidae) 、苇莺属( Acrocephal us)。 外观描述及鉴别特征:钝翅苇莺体长约13 cm、上体橄榄棕褐色、淡皮黄色眉纹、具不甚明显的黑褐色、贯眼纹、眉纹较短、到眼后结束、两翅和尾深褐色、外甲羽缘淡棕褐色、 尾较圆阔、颏喉和上胸白色、下胸和腹皮黄色、 两胁和尾下覆羽棕黄色、第2 枚初级飞羽长度位于第8 和第10 枚之间。 生态习性:钝翅苇莺在互花米草和芦苇群落中单独或成对活动。 其行动敏捷、常隐匿于芦苇和草丛中、灵巧地在直立的芦苇或互花米草的茎上跳跃、攀爬或飞来飞去。 钝翅苇莺与远东苇莺( A . tangorum) 体型相似、但前者眉纹上具显著黑色条纹、嘴较长而粗壮、而远东苇莺第2 枚初级飞羽长度等于第6 枚或第7 枚飞羽。 鸟种:东方大苇莺 Clamorous Reed-Warbler 。 描述:体型略大(19厘米)的褐色苇莺。 具显著的皮黄色眉纹。 野外与噪大苇莺的区别为嘴较钝较短且粗,尾较短且尾端色浅,下体色重且胸具深色纵纹;拿在手上时其区别为外侧初级飞羽(第九枚)比第六枚长,嘴裂偏粉色而非黄色。 与异域分布的大苇莺的区别在体型较小,初级飞羽的凸出较短而胸侧多纵纹。 虹膜-褐色;嘴-上嘴褐色,下嘴偏粉;脚-灰色。 叫声:冬季仅间歇性地发出沙哑似喘息的单音chack。 分布范围:繁殖于东亚;冬季迁徙至印度、东南亚、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偶尔远及新几内亚及澳大利亚。 分布状况:繁殖于由新疆北部和东部至华中、华东及东南。 迁徙时见于华南省份及台湾。 习性:喜芦苇地、稻田、沼泽及低地次生灌丛。 中文学名:黑眉苇莺、中文目名:雀形目、中文科名:莺科中文属名:苇莺属、中文俗名:无、拉丁文名:Acrocephalus bistrigiceps、英文名:Black-browed Reed Warbler、物种命名人及年代:Swinhoe,1860 。 物种信息:体长约13厘米的褐色苇莺。 眼纹皮黄白色,其上下具清楚的黑色条纹,下体偏白。 虹膜褐色;嘴上嘴色深,下嘴色浅;脚粉色。 示警时作沙哑的chur声。 叫声为尖声tuc或尖声zit。 鸣声甜美多变,包括许多重复音;不如芦苇莺那般尖响。 繁殖于东北亚;冬季至印度、中国南方及东南亚。 繁殖于中国东北、河北、河南、陕西南部及长江下游。 迁徙时见于华南及东南,部分鸟在广东及香港、菲律宾越冬。 偶见于台湾。 习性:典型的苇莺,栖于近水的高芦苇丛及高草地。 据推测繁殖并于夏季取食于芦苇地,但迁徙时见于黍米地、分布状况: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 据推测在辽宁及河北东北部繁殖。 迁徙经河北、江苏、湖北及福建至吕宋岛。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中文名:厚嘴苇莺 、拉丁名:Acrocephalus aedon 、英文名:Thick-billed Warbler、 俗名:大嘴莺 。 物种分类: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今鸟亚纲、今颚总目、雀形目、莺科、苇莺属。 分布范围: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 ),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 ),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 ),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中国在东北、内蒙古中部繁殖,是迁徙途经中国东部,数量较少的过境鸟或夏侯鸟。 栖息于河流、湖泊、水塘岸边的芦苇草丛及灌丛中。 以甲虫、金龟子、蝗虫等昆虫及其幼虫为食,也捕食蛞蝓、蜘蛛等无脊椎动物。 繁殖期间常站在芦苇或小树顶端鸣叫。 繁殖于古北界北部;越冬至印度、中国南方及东南亚。 描述:体大(20厘米)的橄榄褐色或棕色的无纵纹苇莺。 上体橄榄褐色或棕色,无纵纹。 嘴粗短,无眉纹和眼线,眼圈淡皮黄白色。 尾长而凸。 下体污白色,两胁暗棕褐色嘴粗短,与其他大型苇莺的区别在无深色眼线且几乎无浅色眉纹而使其看似呆板,尾长而凸。 亚种stegmanni较指名亚种甚多棕色。 虹膜-褐色;嘴-上嘴色深,下嘴色浅;脚-灰褐。 叫声:响亮而饱满的鸣声,以清脆的tschok tschok开始,展开成悦耳的哨音短句加模仿其他鸟的叫声;叫声为持续的chack chack及沙哑吱叫。 东北鸟类新纪录种——棕扇苇莺。 2006年夏季于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洋河口芦苇沼泽中进行鸟类考察时,发现一种鸟:雄鸟眉纹棕白、头顶黑褐、胸、腹白、下腹两侧沾棕、腰、尾上覆羽棕色、后背具黑褐与白相间纵纹、尾扇形、具黑色次端斑和窄白色羽缘、体较黑眉苇莺瘦小;飞鸣声两种为单音节的哨声和两声一度的金属敲击声(ding ding);飞行呈鱼贯式上行或由高空向下俯冲进而转为水平低空盘旋飞行,起飞点与落点间距离达100 m余、高度达20 m余、圈状飞行达8~9周、飞鸣时间1 min有余、飞行结束落入草丛中与雌鸟一同活动、经查阅图鉴,结合飞鸣特点,最后确定该鸟为棕扇苇莺( Cisticola juncidis tinnabulans Rafinesque),并为辽宁鸟类新记录种,同时也是东北鸟类新记录种。

更多排行: Blunt Warbler winged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