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胸鹀图片百科大全 (国考真题2021答案)

2024-03-08 01:28:39来源:2021最新十大热门人气排行榜-科奇网作者:佚名 阅读量:

黄胸鹀(Yellow-breasted Bunting)是一种小型鸣禽,拥有2个亚种。它们在繁殖期通常会单独或成对活动,而非繁殖期则更偏向成群活动,尤其在迁徙和冬季时,会形成数百至数千只的大群,数量最多可达3500至7000只。白天它们常在地面、草茎或灌木枝上觅食活动,夜晚则栖息在草丛中。黄胸鹀性格胆怯,一见人便会惊飞。

黄胸鹀的叫声低弱,听起来像是ti-ti或di-di。在繁殖期,雄鸟会站在树林、灌木顶端或草茎上高声鸣叫,其鸣声多变且悦耳动听。它们在不同季节会有不同的食物选择,繁殖季节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会吃一些小型无脊椎动物、草子、种子和果实等植物性食物。常见的食物包括甲虫、蚂蚁、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双翅目、同翅目和螟蛾科等昆虫和昆虫幼虫。

黄胸鹀主要繁殖于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而越冬则在中国东南沿海、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每年春秋两季迁徙时都会经过中国的大部分地区。繁殖期通常在5-7月,4月末至5月初,可以听到雄鸟在草茎和灌木顶端长时间鸣叫、求偶,鸣声清脆动听。它们的巢多建在草原、沼泽、河流或湖泊岸边的草丛中或灌木下的浅坑内,利用周围的植被掩护,难以被发现。巢呈碗状,外层由枯草叶和草茎构成,内层则由更细的枯草茎和草叶构成,内部垫有牛毛、猪毛、马尾和其他动物毛发。

黄胸鹀在中国的鸟类贸易中占据重要份额,但在南方和北方的贸易市场形式却存在巨大差异。在中国北方,黄胸鹀被作为宠物出售,因其雄性个体外观优美且叫声动听而备受欢迎;而在中国南方,这一物种则被用作食材,根据中医理论的说法,黄胸鹀具有滋补强壮的功效,但这一说法并未得到现代药理学的支持。

由于黄胸鹀无法人工繁殖,因此需要野外捕捉,这一食用文化对黄胸鹀造成了严重威胁,导致野生种群数量大幅减少。黄胸鹀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同时也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保护有益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的第684项。为了维护生态平衡,保护野生动物,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不食用野生动物。

黄胸鹀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包括雄鸟额、头顶、颏和喉部为黑色,头顶和上体呈栗色或栗红色;尾部为黑褐色,外侧的两对尾羽具有长的楔状白斑;两翅为黑褐色,翅上有一窄白色横带和一宽白色翅斑。下体呈鲜黄色,胸部有一深栗色横带。雌鸟则上体为棕褐色或黄褐色,具有清晰的黑褐色中央纵纹,腰部和尾上覆羽呈栗红色,两翅和尾巴为黑褐色,中覆羽带宽阔的白色端斑,配合不同的着色,可以区分雌雄个体。

黄胸鹀的数量和分布范围...(尚未完成)


这是什么鸟呢

黄胸鹀,(学名:Emberiza aureola)属小型鸣禽,体长14-15cm,有2个亚种。额、头顶、头侧、颏及上喉均黑,翕及尾上覆羽栗褐;上体余部栗色;中覆羽白色,形成非常明显的白斑;颈胸部横贯栗褐色带;尾下覆羽几纯白;下体余部鲜黄色。一般主食植物种子。喙为圆锥形,与雀科的鸟类相比较为细弱,上下喙边缘不紧密切合而微向内弯,因而切合线中略有缝隙。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动,繁殖期在地面或灌丛内筑碗状巢。分布于北欧至西伯利亚,日本北部和中国,冬季在印度等地。

这鸟亏膘,亏得太厉害,应该多为一些油性饲料!

黄胸鹀是什么?

黄胸鹀又名禾花雀,这种体型娇小的鸟类还被中国食客称为天上人参。

在中国南方,此物种作为食品进入市场,由于中医理论认为该物种有滋补强壮的作用,因而在广东民间人们将中医理论加以衍生,错误地宣传食用以禾花雀为主要原料堡制的汤可以补肾壮阳,极大地提高男性的性能力。

虽然这一说法没有得到现代药理学的实验支持,但这一传统仍然随着粤菜和广东食文化的传播而广泛传播,由于始终未能实现人工繁殖,其所需的个体均系野外捕捉。

这一饮食文化给黄胸鹀带来了灭顶之灾,并造成野生黄胸鹀的种群数量大幅度下降。

扩资资料:

生活习性:

迁徙:繁殖于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越冬于中国东南沿海、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每年春秋两季迁徙期间都经过我国大部地区。

习性:繁殖期间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则喜成群,特别是迁徙期间和冬季,集成数百至数千只的大群,最多达3500-7000只。

叫声:叫声低弱,似‘ti-ti’或‘di、di’。繁殖期间雄鸟站在幼树、灌木顶枝或草茎上高声鸣叫,鸣声多变而悦耳。

食性:随季节而不同,繁殖季节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部分小型无脊椎动物和草子、种子和果实等植物性食物。

肚子上是黄色的毛是什么鸟

肚子上是黄色的毛的鸟是黄胸鹀。

黄胸鹀(学名:Emberiza aureola):是雀形目、鹀科、鹀属的鸟类。属小型鸣禽,体长14-15厘米,有2个亚种。额、头顶、头侧、颏及上喉均黑,翕及尾上覆羽栗褐;上体余部栗色;中覆羽白色,形成非常明显的白斑;颈胸部横贯栗褐色带;尾下覆羽几纯白;下体余部鲜黄色。

生活习性

迁徙:繁殖于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越冬于中国东南沿海、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每年春秋两季迁徙期间都经过我国大部地区。

习性:繁殖期间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则喜成群,特别是迁徙期间和冬季,集成数百至数千只的大群,最多达3500-7000只。白天在地上、也在草茎或灌木枝上活动和觅食,晚上栖于草丛中。性胆怯,见人即飞走。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