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不可没-北美独立法国-英国为何同意 (功不可没怎么讲)

2024-03-08 00:18:36来源:2021最新十大热门人气排行榜-科奇网作者:佚名 阅读量:

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根本的原因其实并不在于美国的强大。萨拉托加大捷之后,美国大陆军的数量一直在减少,根本不是英国人的对手。那么,英国为何统一北美独立呢?其实,这都是法国人的功劳。法国人不仅为北美独立战争投入军队,还花费了大量的军费。

历史上的大陆军:衣衫褴褛令出多门险调转枪口根据《世界近代中期军事史》记载,华盛顿所率领的美国大陆军在最多的时候也只有1.8万至2万人,军队薪饷也很少。军人们经常是衣衫褴褛,特别是在冬季的时候,还必须忍受疾病和饥饿的侵袭。而大陆议会为了预防华盛顿成为第二个克伦威尔篡夺革命果实,他无权罢免大陆军任何一名将领,做任何军事决定必须征得他周围将军们的同意。这些都不算最离谱,最离谱的是当法国对美国进行军事援助后,大陆议会差不多停掉了大陆军的军饷。1781年新年,费城1300多名士兵哗变,幸亏被韦恩将军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阻止。(他对哗变的士兵下扯开衬衣,露出胸膛,大喝:你们要想杀了我,就动手吧!)但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在新泽西,发生了更多的兵变。所有都传达给华盛顿一个清楚的信息:美军急需钱和物资。为此,华盛顿向法军求援的信中写到:我们已经到了最低限度的边沿。而当时法国远征军司令罗尚博伯爵罗把自己所掌握的现金的一半——12万里弗尔(大约折合5450英镑)借给了华盛顿,让他去发军饷。事实上,没有这笔军饷,大陆军很可能向大陆议会所在地费城进军。

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真的是北美独立战争转折点吗?我们用1789年美国战争事务部长诺克斯将军对国会所做报告里陈述的数据来说明问题:1777——34820人;1778——32899人;1779——27699人;1780——21015人;1781——13292人;1782——14256人。也就是说在萨拉托加大捷后,大陆军的人数逐年减少,一直到约克敦战役后,人数才缓慢上升。那么,英军的情况又如何呢?根据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出版社1964年出版的《对美战争》一书记载:在1778年10月1780年3月,以及1782年3月,北美英国正规军人数分别是39637人、32149人、34463人。从这组数据对比,完全看不出萨拉托加大捷成为转折点。而在1781年约克敦战役后,北美英军人数甚至达到3.4万人,而同时期的大陆军只有1.4万人。两者军队人数比甚至比约克敦战役开始前还要大。那么发生什么使得英国最后不得不同意北美独立呢?

北美独立战争是18世纪法英战争一部分法国是抗英援美志愿军1778年法国同意与美国签订两个条约,一个是友好商业条约,该条约承认美国,约定在商业上互助。另一个便是美法同盟条约,法国答应给予美国以一切必要的援助,美国同意法国在西印度夺取领土。双方还约定:不与英国单独讲和,只有美国独立得到保证,方能放下武器。1778年6月法国终于参战。西班牙也在法国的怂恿下参加反英战争,但是却比法国参战晚一年。最后,到1780年英国的另一个宿敌——荷兰也参加了反英战争。1780年普鲁士与俄国成立武装中立同盟,以抵制英国对于中立国的侵犯。不久,丹麦、瑞典及奥地利也加入了这个同盟。事实上,北美独立战争并不是一场孤立的战争,它只是法英全球战争中的一个战场——北美战场。如法西联军对直布罗陀的围困,持续整整2年。最多的时候双方集中了4万多地面部队和83条战列舰在此大战。而在整个北美独立战争期间,法国一共为北美独立花了10亿弗里尔(约合4580万英磅),差不多是法国3年的军费,而且在战后还向刚立国的美利坚提供了550万美元的贷款和近6200万美元的军需品。最后要强调一点,在决定北美命运的约克敦战役中,仅参战的法国海军人数已经超过了北美大陆军总人数。


英国为什么会允许美国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没有强制让美回归?

英国最终被迫承认美国独立,是典型的大国博弈的结果。我们看待历史事件,千万不能以为一个人或者一小部分人,能够通过所谓的努力奋斗,就干成一桩影响历史走向的大事。无论是美国国父华盛顿,还是他们一票北美民兵,单靠自己的力量是无法和大英帝国相抗衡的。真正的决定力量,是法国。

美国起家的13州,是英国的传统殖民地,是英国重要的棉花、烟草产地,当然也成为英国产品的倾销市场。荷兰人曾经登陆北美,并拿下了一座后世人尽皆知的大城市:新阿姆斯特丹。后来英国人来了,打跑了荷兰人,夺取了这座城市,并改名为新约克,我们如今更加熟悉的名字叫纽约。

英国人在北美十三州经营了一百多年,原本对美国的控制是非常牢固的。但是,到了18世纪后期,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盘剥越来越厉害,导致了北美移民们的反抗。这就有了美国人熟悉的1775年的莱克星顿的枪声,开启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大历史。而事实上,由于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军事训练的组织水平,北美民兵都根本无法和英国官方相抗衡。

这时候,与英国争霸的法国看到了机会。在德国崛起之前(那是19世纪下半页的事情了),欧洲斗来斗去,就是英法争霸。其他玩家,要么像西班牙和葡萄牙那样短暂辉煌了一下,很快就歇了;要么像沙俄,离得还有点远。

因此,欧洲列强的争霸演义,就和我们春秋战国时期,那种合纵连横的玩法是一模一样的。所以说,当法国得知北美打起来了之后,就迅速支持北美民兵,给他们提供武器装备和各种物资,支持民兵和英国对打。

同时,法国继续和英国在欧洲打来打去,同时满世界和英国人抢殖民地。其他列强也没歇着。被英国干趴下来的两任霸主,一个西班牙,一个荷兰,看机会马上加入群殴,和法国人一起在全世界对英国海军发动进攻,包括大西洋、地中海、加勒比海、印度洋等多个地区。

最终,英国毕竟就是那么大一个不列颠岛,人口也就那么多,没有无限资源投入到全球各个战场。强大如今天的美国,也没有能力在全世界各个角落同时开战。因此,英国不得不在1783年承认美国独立。

其实大家仔细想一想,没有大国博弈,所谓的反对派哪里有实力和正儿八经的官方进行火拼。近的如叙利亚、科索沃,远的如列宁、孙文先生等,没有列强在后面的支持,谁有那个能力找时任官方挑事儿呢。

英国人为什么同意华盛顿搞分裂建立美国??

这是历史问题怎么跑军事来了。 美国当时只有东部的十三块殖民地,但是其生产的商品形成了市场,各个地区的人混杂形成了美利坚民族。 这些早期的殖民在向西部开拓的时候,受到了英国政府的限制,为了对抗英国对殖民地的商品倾销,发生了波士顿倾茶事件,后来对抗征税。 之后,召开第一届大陆会议,开始逐步反抗英国的高压殖民政策。 英国一次派兵去捣毁波士顿民兵的火药库,在莱克星顿,遭到了当地民兵的打击,当地民兵开展游击,从此开始独立战争。 在美国的独立战争期间,大陆军也就是北美民兵组成的军队,开始时力量薄弱,后来得到了法国人的支持。 英军最后战败,在法国的斡旋下终于签订条约,承认了美国的独立。 美国独立是英国人剥夺了殖民地自由,反抗的结果。

英国首先承认自由法国合法地位,但第二个为什么是苏联?

二战爆发后的第二年,德国的铁蹄几乎踏遍了整个欧洲,波兰灭亡、法国投降,海峡对岸的英国也在苦苦支撑。连年的炮火纷飞,让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不甘当“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与之抗争,戴高乐就是他们其中杰出的代表。

在常人眼里,戴高乐到英国受到丘吉尔的热烈欢迎,并很快承认“自由法国”的地位,是英、法两国人民团结一致的象征。殊不知,别有用心的丘吉尔和死不屈服的戴高乐明争暗斗,甚至不惜动武。“寄人篱下”的戴高乐该怎么办呢?

中东法属权益,戴高乐拼死不让。

对于英国人的别有用心,戴高乐心知肚明,不管对方如何“威逼利诱”,始终以独立国格据理力争。他招募自己的军队,签订合作协议,确定“自由法国”与英国的平等地位,甚至在非洲拥有了“自己的领土”。戴高乐艰难的走出了第一步。

1941年6月,德国开始插手法属黎巴嫩和叙利亚,试图与隆美尔的非洲军团,从两个方向对埃及形成夹击之势。丘吉尔和戴高乐决定迅速出兵,但二人在战后处理上,却出现了极其“不和谐”的一幕。

按照戴高乐的初衷,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自由法国愿意放弃托管,让两国彻底独立。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英国试图取代法国的地位,成为两国独立的坚定支持者和捍卫者,淡化法国的作用,夺取属于法国的“成果”。

戴高乐一面抵制他们的做法,一面命令卡特鲁将军宣读他写的独立声明。换句话说,自由法国致力于法属黎巴嫩和叙利亚独立,是法国内部的事务,和英国“半毛钱关系”都没有。然而,伦敦随后单方面也发表了一份声明,双方矛盾彻底公开化。

接下来的事情,让戴高乐更加愤怒不已。经过英、法两军浴血奋战,维希法军愿意停火谈判,但英国人居然无视“自由法国”,单独与维希法军签订停战条约,条约中只字不提“自由法国”。说白了,法属黎巴嫩和叙利亚如今属于英国人控制。

然而,英国人不肯就此罢手,戴高乐坚持“不妥协”立场。

戴高乐强硬的态度,最终让英国人做出了让步,他们同“自由法国”签署了一份补充协议,承认黎巴嫩和叙利亚的政权独立,由“自由法国”处理独立后的相关事宜。可是,“到嘴的肥肉,怎能轻易放手”,英国人不顾协议规定,又开始搞“小动作”。

一是,禁止戴高乐的代表与维希法军接触。这其中既有不愿让维希法军投靠自由法国,使其做大做强的目的,也有限制自由法国军队规模,从而在军事上,对戴高乐进行控制。说到底,“自由法国”做大会严重“侵害”英国利益。

二是,迅速控制城市,唆使反对殖民统治。在英国人看来,一旦其内部发生矛盾,他们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接管两个国家。于是,煽动阿拉伯人起来反对法国殖民统治,法国国旗被英国国旗取代,试图在政治上造成对“自由法国”不利的局面。

更过分的是,英军统帅居然不顾协议规定,扬言在黎巴嫩和叙利亚施行军事管制措施,企图接管一切军事和行政权力。“自由法国”代表准备接管黎巴嫩时,英国军队拒绝离开,并且,英军飞机就在上空盘旋,双方剑拔弩张。

这次,戴高乐不再抗议,干脆直接警告:不离开黎巴嫩,自由法国军队将被迫开火,“勿谓言之不预也”。戴高乐“死磕”、不妥协的架势,让英军不得不从该地撤出。最终,自由法国在黎巴嫩和叙利亚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投降的维希法军,戴高乐并没有为难他们。愿意加入“自由法国”的,表示欢迎;愿意回国的,不阻拦,结果有6000多官兵加入了自由法国军队。尽管自由法国已初具规模,但戴高乐认为英国人处处刁难,就是因为其国际社会影响小,软弱可欺。

机会来了,他决定与苏联建交,争取平等的大国地位。

英国人的让步,让戴高乐取得了中东法属殖民地权益的胜利。为此,恼羞成怒的丘吉尔开始“冷落”他,终止与“自由法国”的一切合作,任何人不得与其接触,甚至其下属也不准接触。目的就是要完全孤立戴高乐,让“自由法国”自生自灭。

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开始。戴高乐敏锐地感到,这是平衡与英国关系的最佳机会,随即宣布:“由于苏联对德作战,自由法国无条件地与其结盟”,但苏联方面的反应却很冷谈,原因是他们并不完全信任戴高乐。

直至9月,戴高乐宣布成立法兰西民族委员会,同时苏联与维希政府断绝外交关系后,苏联的态度才积极起来,承认戴高乐是“自由法国”的领导人,在对德作战中给予全面帮助,并保证战后“完全恢复法国的独立”,而这些都是无条件的。

戴高乐对斯大林的无私和尊重,可以说是百感交集。一年来,他单枪匹马,除了一颗重振法兰西的心,一无所有。他成了祖国的“死刑犯”,又常常受到盟友英国的压制、欺辱,种种委屈无处倾诉。今天终于被大国苏联承认,他深感欣慰。

戴高乐随即回电:“在‘自由法国’与苏联结盟对德国斗争之际,代表法国对苏联军民不屈不挠的英勇精神,表示钦佩之意”。这封电报也深深打动了斯大林,因为这时的苏军,正在遭受德国沉重的打击,特别需要盟友的鼓舞和认可。

有了苏联的支持,戴高乐在同英国的艰难交往中,逐渐掌握主动。例如,盟军准备进攻利比亚的德军,但英国总参谋部拒绝自由法国军队参加,在他们看来,限制法国人参加大规模的战役,就是减少“自由法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对于英国人“不可告人”的目的,戴高乐不再像以往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了,而是立刻召见苏联大使,希望抽调一个师派往高加索地区,协助苏军作战。这下,一贯“仇视”东方势力的丘吉尔急了,连忙请求戴高乐的自由法国军队,前往利比亚参加作战。

这个时候的戴高乐在政治上已经非常成熟。他十分清楚,离开苏联战胜德国,解放法国,无疑是“痴人说梦”;但不能战胜德国,解放法国,他的一切政治梦想也将化为泡影。特别是遭受来自美、英两国的排挤,苏联的支持,更显得无比的重要。

如果没有斯大林的支持,还会有以后的戴高乐总统吗?欢迎讨论和留言。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戴高乐》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