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叔华-从北京时间到浩瀚星海丨先生

2024-03-08 14:08:53来源:2021最新十大热门人气排行榜-科奇网作者:佚名 阅读量:

本文详细地描述了95岁的叶叔华在2022年夏天仍然坚守工作岗位的故事。尽管上海持续高温,但叶叔华每天依然准时前往中科院上海天文台上班,展现出她对天文事业的坚定执着。在疫情期间,叶叔华不能堂食,秘书帮她将饭菜带回办公室。年轻的同事见到她都会亲切地称呼她为叶先生。叶叔华谈到自己目前的工作主要是提供建议,特别是关于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天文台未来的发展。1997年,叶叔华被纪念为叶叔华星,以此表彰她在天文领域的杰出贡献。

叶叔华的人生经历起伏曲折,从初心想研究文学,最终选择了数学和天文。1950年代,她在南京的紫金山天文台开始了她的天文事业,尽管曾经遭遇挫折,但她坚持不懈,最终获得了成功。她的工作内容涉及观测恒星、计算恒星时等任务,通过这些工作,她为中国的时间测量精度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对种种困难,叶叔华不畏艰难,努力攻克各种挑战,使中国的授时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叶叔华在高龄仍然投身于科研工作,她的故事鼓舞人心,展现了她对天文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她在国际舞台上宣扬性别平等和女性的力量,她的人生经历是对性别“玻璃天花板”的最好诠释。叶叔华以她的坚韧、毅力和智慧,为天文学界树立了榜样。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和坚持,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价值。


天文学泰斗叶叔华:宇宙这么大,难道会是只属于人类的吗

“宇宙这么大,难道这个世界只是属于人类的吗?但是太远太远了,”对于是否存在外星生命,天文学泰斗、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叔华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会后对澎湃新闻()表示。 叶叔华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名誉台长,中国第一个女天文台台长,于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她在32岁时主持建立了中国世界时系统,确定了当下所说的“北京时间”。 宇宙中,有一颗小行星是以她的名字命名。 她还是我国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之一,开创性地提出建设中国甚长基线射电干涉测量网(VLBI),倡导并建成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推动我国成为世界最大望远镜列阵(SKA)的创始国,推动上海建设SKA数据中心。 对于寻找外星生命的探测手段,叶叔华认为这是个无底洞,“你可以费很多力,但是一无所得,要有准备可能有这样的结果,也可能你找到什么。 这两个结果都要有所准备,不一定找的多远,或者你的方向不对,或者你的方法不对。 ” 但这不是代表天文台的存在就是为了寻找外星生命,这是很长时间都存在的误解。 像是对于上海天文台的主要工作,叶叔华介绍说,“一方面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就是国家需要的,比如北斗的作用非常大,在国防领域会有很大帮助,比如战争时帮助精确定位对手的目标位置。 另一方面,基础科研与此完全不同,比如黑洞,黑洞没有什么实际应用,但对于增强对宇宙的理解是很重要的。 ” 而“仪器设备对于天文学很重要很重要,”叶叔华表示。 对于仪器设备与国际上的差距,叶叔华说道,“现在好多了。 比方我们贵州的设备(世界最大天文望远镜FAST,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不单是口径大,而且使用了很多新的技术。 当然这是应该的,因为原先美国做的都是几十年前,当时他不可能做到的现在你能做到,那应该是这样。 ” “所有这些天文的建设都是基础研究,出来了以后,最主要后面应该起码对全国的用户可以开放。 大家可以去申请,我用这个时间做什么事情,甚至它有时长的话也可以对国外的用户开放。 而且由此产生的科研成果应该是用户本身的受到保护的。 ” 除了自主核心设备外,叶叔华提到还要有技术,“而且技术不光是来自于天文台的人,全国有关的技术人员都可以做出帮助,做出贡献。 ” “在一个问题涉及不同学科,有所需要时就会寻求别的学科的帮助,但是彼此都有不同的处境,比如经费问题、人员问题等等,所以都要大家彼此好好商量清楚,”叶叔华继续说道。 对于合作,一个让人至今还印象深刻的就是2019年多个国家共同发布的首张黑洞照片,叶叔华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到,“比如前年的全球性看黑洞,这就需要大家共同来合作,我们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大家再来合作。 ” 目前最大的国际合作就是SKA项目(Square Kilometre Array平方公里射电阵),其是一个世界最大的巨型射电望远镜阵列,由数千个较小的碟形天线构成,将负责解答一系列科学疑问,比如行星如何形成,引力波如何拉伸,宇宙的结构以及首批形成的星系如何演化等等。 公开资料显示,平方公里射电阵计划始于1993年,项目预计于2024年前后完工,但真正投入使用还要等到2030年底。 对于这个项目,叶叔华也有一些谨慎的思考,“但是因为这个参加的国家很多,也许就很难统一起来发挥力量。 ” “在SKA里,中国是一个合作者。 在上海天文台,有些年轻同志就首先努力做到了让一些仪器设备可以接收来自对方的数据,这也是很不容易的,现在到底做到了,而且是全世界第一个做到,我们也是很为他们高兴。 ” 那么关于中国在其中的话语权,叶叔华表示,“有时候很难说,很多时候是和你的服务对等的,可以合作,可以去提供方便。 比如请大家来提课题,提的对就给时间做,这个就很对,就发挥了仪器的作用了。 ” 对于天文学领域年轻科学家常常选择去海外深造的现状,叶叔华也持非常开放的态度,“现在国内已经有些条件,但不是说有这个条件就不能去海外学习了。 每一个地方都有它的优点和特点,我们也是有些部分刚刚赶上国际最先进水平,并不是所有地方我们都能够做到世界第一,所以并不妨碍大家希望到国外去多探讨。 ” 现场一位物理爱好者提出了“是否存在暗物质”的疑问,叶叔华做了正面的回答,“暗物质暗能量当然是有的,但是是不是能把它抓住,这个现在还没有能做到。 ” “天文有助于拓宽一个人的世界观宇宙观。 宇宙如此浩瀚,人只是沧海一粟,每一个人作为独立的存在,都应该珍惜自己短暂且唯一的生命。 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尽可能地去做一些事情,做有价值的事情。 人啊,总难免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不如意,但与浩瀚的宇宙相比,这些真的微不足道也!”叶叔华此前在一次采访中如此表达。 校对:施鋆

95岁中科院院士叶叔华,全英文演讲:女人的好命,从不认命开始!

有许多不平凡的女性她们在不同的领域追逐梦想、坚守信念 无私奉献、实力担当的她们身上都拥有真正的中国女性的力量。 真正的女性力量就一点——韧劲 01 叶叔华 95岁的中科院院士、中国首个女天文台台长——叶叔华 投身天文事业70余载, 她被称为 “北京时间之母” ——她在32岁时主持建立了中国世界时系统,确定了当下所说的 “北京时间” 。 宇宙中有一颗小行星以她的名字命名。 她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际上著名的天文学家 她是我国综合世界时系统的奠基者,也是天文地球动力学的开拓者。 她也是中国首位女天文台台长。 如今95岁高龄的她,依然会在每个工作日上午9点,来到上海天文台工作。 她是怎么做到这些的? 办一件事,只有40%的把握,如果停止在这里不动,把握就会慢慢变为20%,最后是0; 如果积极争取,可以将其变成60%、70%,最后就搞成了。 ——叶叔华一个女人的好命,从不认命开始。 不认命,才能改写命运 1945年,叶叔华,以第一名的高分,考入中山大学的数学天文系。 在大学里,她对天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毕业后,叶叔华在香港教书,那个年代工作特别难找,但她却辞了工作,回到上海。 因为心系天文学,她很想进入紫金山天文台工作,没想到在参加应聘时被拒绝了。 当时的天文台没有女性研究员,负责人说, 他们要招个男的 。 叶叔华听了这话,气得火冒三丈,她说:“我读的也是天文学,我读得很好,为什么不招我?” 在当年环境下,以叶叔华的学历和专业,可以称上行业中佼佼者,也是难得的高材生。 不认命的叶叔华,再次去撞南墙。 所有人都劝她放弃时,她鼓起勇气,给当时的天文台台长张钰哲写了一封信。 叶叔华很理智, 她写下自己的优势,以及5条应该被天文台录用的理由,条理清晰,且娓娓道来。 四个月后,张钰哲被叶叔华的毅力打动,邀请她进入紫金山天文台下属的徐家汇观象台工作。 1951年,叶叔华进入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工作 在此之前,徐家汇观象台还没有女性工作人员。 1981年,叶叔华担任上海天文台台长,成为中国首位女天文台台长。 在11月2日举办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她”论坛上,95岁的叶叔华以一口流利的英文完成20分钟演讲的视频冲上微博热搜。 演讲中,她鼓励女性打破“玻璃天花板”以行动争取男女平等。 如果你想获得平等,你必须为之奋斗,你要展示你的能力,要努力工作,兢兢业业,只要我们女性努力做到更好,女性的地位会越来越高 虽然隔着屏幕,但是她慈祥的面容,流利标准的英文,坚定的眼神震撼到了我。 我震撼并不是因为她高龄95,也不是因为她坚强有力的声音。 表面的光鲜亮丽,背后是无数次地苦熬。 深到骨子里的韧劲,让人在尘埃里开出花来。 她在采访中说: “我想做一件事情,是会奋不顾身的。 ” 她也做到了,她的目光,从未离开过浩瀚星河在叶叔华身上我们看见中国女性坚韧自信的力量 女性不应该禁锢自己,我们应该像战士一样,蓄意内力,挣脱枷锁。 我们应该学习叶叔华身上的那股劲,打破玻璃天花板。 人活一辈子,你能做好一件事,就成了 认准这一件事,不管多苦多累,一直干这一件事 这位身材娇小的女性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同行中受到尊敬,就在于她那 “不做不行,要做就做到最好” 的远见与魄力。 柔而不弱 ,在叶淑华先生身上得到了很好地诠释。 02 吴士宏 吴士宏人称“中国打工女皇帝” 最开始她只是北京市宣武区椿树医院从一名医护人员,在急诊室工作。 1983年底大病初愈后开始自学英语,1985年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英语考试; 1986年进入IBM,1998年2月受聘微软中国公司总经理,1999年8月从微软辞职; 1999年12月1日加入TCL集团有限公司,任TCL 集团常务董事副总裁,TCL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一个高中毕业的护士,她是怎么做到这些的? 不愧对任何一个岗位,哪怕是最基层的位置,都有可以学习的地方。 机会无处不在,只要你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主动学习,主动提升自己。 她死过一次, 1979年,吴士宏患了白血病,经过了4年一次又一次的化疗, 她觉得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她觉得 我不能这么活了,我得重新活一遍。 吴士宏是怎么活出来的呢?就是一点点地去找机会。 护士是职场中最辛苦的一个工种, 为了离开原来毫无生气甚至满足不了温饱的护士职业,大病初愈后,吴士宏边做护士边凭着一台收音机,花了一年半时间学完了许国璋英语三年的课程。 去参加了高等教育自学英语考试。 1985年,吴士宏拿到英语专业的大专文凭后,自信地走进了世界最大的信息产业公司IBM公司的北京办事处,获得了第一份在外企的工作。 在IBM,一开始她做的是“行政专员”,几乎与打杂无异,什么都干。 两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一直在不停地促使吴士宏往上走。 ❖一次,因为没带工作证,她被公司的门卫拦在门外,不准进入。 她告诉门卫,自己确确实实是公司的员工,此次是为公司买办公用品去了。 然而她好话说了一大堆,门卫仍然对她不屑一顾,不准她入内。 这期间,她眼睁睁地看着那些年龄相仿、身着职业装的白领们先后进入了公司的大门,根本没有出示工作证。 于是她问门卫:“这些人没有出示工作证, 怎么也都进去 了?” 门卫用一种鄙视的目光上上下下打量了她一番,冷冷地一摆手,那意思就是说:“走远点,别烦我!”。 她感到了莫大的羞辱, 自尊心仿佛被门卫狠狠地踩在脚下一般。 她看看自己寒酸的衣着,和手中推着脏兮兮的平板车,再看看那些衣着华丽、她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骤然品尝到被人歧视的酸楚 这时,就在这时,一个誓言,在吴士宏的心头轰然炸响 :我一定要创造奇迹,绝不允许别人把我拦在任何门外!让这种耻辱永远地埋藏地下! ❖有个香港女职员,资格很老,动辄驱使别人替她做事,吴士宏自然成了她驱使的对象。 有天她满脸阴云,冲着吴士宏: Juliet(吴的英文名),如果你要喝我的咖啡,麻烦你每次把盖子盖好! 她把吴士宏当作经常偷喝她咖啡的毛贼了,这是人格的侮辱。 吴士宏事后对自己说: 有朝一日,我要有能力去管理公司里的任何人,无论是外国人还是香港人。 自卑可以像一座大山把人压倒而让你永远沉默,也可以像推进器产生强大的动力。 从此以后,她开始利用一切机会来充实自己。 每一天, 她第一个来公司,最后一个离开。 她分秒必争,将别人随随便便丢掉的时间都花在了学习和工作上。 每天比别人多花6个小时用于工作和学习,于是,在同一批聘用者中,吴士宏第一个做了业务代表。 接着,同样的付出又使她在第一批成为本土的经理,然后又成为第一批去美国本部作战略研究的人。 最后,吴士宏又 第一个成为IBM华南区的总经理。 在那之后,她又被微软挖走, 任中国公司总经理。 这就是多付出的回报。 只要努力,低起点也同样可以获得成功。 吴士宏的那股子韧劲是很惊人的, 领导怀疑她偷咖啡,当众侮辱她,保安拦着不让她进门,就欺负她,各种这样的委屈,她都能忍下来。 一路一路慢慢成长,到最后秒杀众人, 就是一个人,你看着她可能不行,但她就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她可以在吴士宏身上我们看见中国女性坚韧不服输的力量,是真正的女性力量。 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说:“每个人都有一个觉醒期,但觉醒的早晚决定个人的命运。 ” 如果说,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那么真正的摆渡人,是自己。 不服输,才能熬过困境,人生,并非一帆风顺。 一个不服输的人,才能熬过那些无人问津的黑夜。 当你有能力影响到别人,然后能够控制好自己, 事情你能做到不留遗憾的时候, 你能够把握住人生的方向盘的时候,都是具备女性力量的。 “一个人怎么看待自己,往往暗示着自己的命运。 ” 你若认为自己注定倒霉,就失去了翻身的勇气; 你若敢于撞击命运的大门,方能找到通往奇迹的途径。 不要局限于他人的眼光和评判中,把自己当回事,要拿起画笔,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画作。 余生,不要轻易认命,去改写命运。

叶叔华的人物简介

1950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天文系。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叶叔华 女,天文学家,中科院院士。 原籍广东顺德,生于广东广州。 194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数学系。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1981-1993年任台长。 中国第一个女天文台台长。 1981年,以她在天文领域的卓越贡献,被任命为国际天文台联合会副主席。 1951年,叶叔华来到上海徐家汇天文台,那年她二十四岁。 在经过最初几年的刻苦学习后,叶叔华一举发起对测算综合世界时这一天文难题的探索。 他们在50-70年代建立并发展了中国的综合世界时系统,在各天文单位的合作下,该系统精度从1963年起一直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1978年以来,叶叔华组织中国各天文台参加国际地球自转联测并推进有关新技术在中国的建立,负责中国甚长基线射电干涉网的建设。 1980年,她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85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外籍会员,1988-1994年当选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副主席。 叶叔华于90年代起,开拓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负责“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攀登项目,发起“亚太空间地球动力学”国际合作项目,1996年担任首届主席。 1997年,在叶叔华的带领下,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了第3241号小行星,经申报并获国际天文组织批准,这颗行星被命名为“叶叔华星”,闪烁在浩瀚而美丽的星空。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叶叔华院士的支持下,上海天文台就大胆地将VLBI技术应用于我国探月卫星轨道测量的技术方案预研究,历经艰辛,终获成功。 2007年10月24日,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她所积极倡导的VLBI系统,为成功探月的“嫦娥一号”作了精确测轨。 她终于在八十岁时,亲眼见证了恢宏美丽的“嫦娥奔月”。 现在,叶院士已经年逾八十了,但她依旧每天来天文台上班。 作为国内多项重大科研的领头人,她迄今仍勤奋工作在科研的第一线。 最近,她正积极参与建造六十五米大射电望远镜的重大项目,以为即将到来的“探月工程”二期再建新功。 徐家汇观象台是上海天文台的前身,是由法国传教士设立的一家天文台。 从1914年起,徐家汇观象台就参与了国际上世界时综合系统的测定工作。 世界时,就是全世界统一使用的时间,它是以地球的自转运动为基准,通过天文台的观测而得到的标准时间系统。 叶叔华进观象台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看星星,这份工作的意义在于时间——精确的时间标准,正是通过天文台的观测,再经过一系列复杂地计算处理后获得的。 在某些尖端领域和国防生产部门,计时精度要求达到千分之一秒甚至更小的误差。 经过与同事的共同努力,叶叔华的工作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使得她自我感觉很好。 但是不久以后,在一次与测绘部门共同参加的会议上,其他部门的意见却让叶叔华深受刺激。 这使她进一步懂得了工作的意义,同时这些意见也促使国家进一步重视综合世界时服务工作。 叶叔华受命作为此项工作的负责人,很快在业务上脱颖而出。 1958年徐家汇观象台着手建立中国自己的世界时综合系统,叶叔华挑起了这个担子。 到了1963年,在各个天文台共同努力下,精确度就已经跃居到世界第二位。 1965年,中国结束了采用别国精确时间时的历史。 在承担这项工作时,叶叔华刚刚31岁,而这项工作也为中国天文界赢得了国际声誉。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