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奇观-黄鮟鱇图片大观 (电影深海奇观)

2024-03-08 00:43:08来源:2021最新十大热门人气排行榜-科奇网作者:佚名 阅读量:

黄鮟鱇(Lophiuslitulon)是一种深海底栖鱼类,主要通过吻触手和饵球引诱猎物前来捕食,瞬间将猎物吸入口中,主要以鱼类和甲壳类为食。在黄海南部,黄鮟鱇主要捕食小黄鱼、矛尾鰕虎鱼、细条天竺鲷、带鱼、龙头鱼、鹰爪虾、鳀鱼等生物,其中鱼类占据了食物中83.44%的重量比例。黄鮟鱇的摄食强度在不同季节和体长下有明显变化,冬季最高,春季最低;体长小于100mm时最高,大于500mm时最低。在不同季节和体长组中,小黄鱼是黄鮟鱇胃中重量最高的食物。黄鮟鱇的营养级为3.66,显示其在东、黄海食物链中处于较高的位置。

黄鮟鱇雌鱼初次性成熟的体长为293mm,初次性成熟年龄为1.5岁,繁殖季节为2-5月,以4-5月为盛产期。雌鱼成熟系数在4月达到最大,雄鱼在5月达到最大。黄鮟鱇的绝对繁殖力在(3.11~14.1)×105粒之间,平均为(6.74±2.87)×105粒。相对繁殖力(F/L)介于883~2153粒/mm之间,平均值为(1521±581)粒/mm。相对繁殖力(F/W)介于181~426粒/g之间,平均为(264±76)粒/g。

黄鮟鱇体内含有一种磷脂荧光素,通过荧光酶的作用和血液中的氧化反应,产生冷光效应。它能利用身体上的背鳍棘上的肉穗来吸引猎物,保护自己免受其他大型鱼类的威胁。黄鮟鱇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C,尾部肌肉可供食用,鱼肚和鱼籽是高营养的食品,皮可制成胶,肝可提取油,鱼骨可用于制作明骨鱼粉。

黄鮟鱇是一种出口品种,英文名为Angler,主要出口到法国。中国的出口口岸包括山东、辽宁、河北、天津、江苏。为了保护野生动物,应杜绝野生动物食用,维护生态平衡是每个人的责任。

黄鮟鱇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包括体型细长,头部宽扁,无鳞,体侧有许多皮须;附肢(胸蹼)肥厚;额骨侧脊具有锥形脊;具有伪鳃;眼间距宽且稍凹陷;肱骨脊发达;吻触手短,纤细;饵球状如三角信号旗,没有长触毛或眼状囊;背鳍棘末端呈深色且有黑色卷须;背棘基底有深色斑。体背部呈黄褐色,具深棕色网纹;腹部为浅色;胸鳍底末端为深黑色;臀鳍和尾鳍为深黑色;口腔为淡白或微暗色,无彩色纹理。黄鮟鱇分布于印度洋和北太平洋西部,包括韩国、日本和中国的东海、黄海、渤海等地。


叫鮟鱇鱼[1]属硬骨鱼类,鮟鱇(ānkāng)目、鮟鱇科,为世界性鱼类,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都有分布,种类多鮟鱇(5张)样:大者可达1—1.5米。 我国有三种,—种叫黄鮟鱇,另一种是黑鮟鱇,还有一种新发现的叫孙鮟鱇。 大嘴巴里长着两排坚硬的牙齿,相貌十分丑陋,一般体长40~60厘米、体重300~800克。 前者下颌齿多2行。 口内白色,前端有皮肤皱褶伸出去,臂鳍条8~11根;后者下颌齿多3行,口内有黑白圆形斑纹,臂鳍条6~7根,鮟鱇鱼擅于伪装难以察觉,身躯向后细尖成柱形。 头大,由上往下看,体柔软、无鳞,背面褐色,像有柄煎锅一样。 背鳍最前面的刺伸长像钓竿样子,前端有皮肤皱褶伸出去,看起来很像鱼饵,头特别大而平扁,口宽大,腹鳍短小,尾鳍圆截形鮟鱇鱼有两个背鳍,第一背鳍与一般鱼不同,由5~6根独立分离的鳍棘组成。 鮟鱇利用此饵状物摇晃,引诱猎物,再大口一口吞下去。 胸鳍很发达,可以像脚一样在海底移动。 [2]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