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岛长吻虫图片百科大全 (黄岛长吻虫图片)

2024-03-09 19:02:49来源:2021最新十大热门人气排行榜-科奇网作者:佚名 阅读量:

根据描述,黄岛长吻虫的吻较长,约为全长的1/20,因此得名。吻呈扁圆锥形,背腹两面中央线上各具一条明显或不明显的纵沟,将吻分隔为左右两部。黄岛长吻虫一般穴居于中潮区和低潮区的细沙滩和泥沙滩中,穴呈不定型的U形,穴口较宽,呈漏斗状,深度通常为50-200厘米。其体壁含有大量的碘,密集分布区可闻碘的气味。黄岛长吻虫行动缓慢,以沙泥中的有机质及微小生物为食。濒危原因是栖地消失和环境污染,1989年被列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同时也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

黄岛长吻虫呈蠕虫状,躯干伸直,表面平滑,分为吻、领、躯干三部分。吻部为浅桔黄色,呈扁圆锥形,在背部和腹部两条中线上各具纵沟。吻长约为15.6毫米,宽约5.6毫米。领部表面光滑,中部具浅而宽的沟线,后部有一条非常清晰的深沟。领长为2.5-3.4米,宽比吻长为领长的倍数。

黄岛长吻虫分布于中国山东胶州湾附近潮间带海域。


黄岛长吻虫的介绍

黄岛长吻虫,学名:Saccoglossus hwangtauensis,属玉钩虫科。 黄岛长吻虫的身体柔软而细长、呈蠕虫状,体长约为290毫米。 吻长为领长的3.37~8.5倍,所以得名长吻虫。 躯干部又可分为前、中、后三部分。 雌性为淡黄褐色,雄性淡黄或橘黄色。 后躯干部为黄色,扁平呈管状,内部充满沙粒。 腹部表面内具有两条纵走的肌肉索。 黄岛长吻虫穴居于中潮区和低潮区的细沙滩和泥沙滩中,穴居的深度通常为50~20厘米。 黄岛长吻虫行动缓慢,以沙泥中的有机质及微小生物为食。 致危原因主要是栖地消失和环境污染。 主要分布于中国北部山东省的胶州湾附近海域。 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CITES附录:暂无。

黄岛长吻虫的形态特征

黄岛长吻虫的身体柔软而细长、呈蠕虫状,体长约为290毫米,躯干伸直,表面平滑,也明显分为吻,领,躯干三部分。 吻部为浅桔黄色,背腹侧扁,呈扁圆锥形。 在背部和腹部两条中线上,各具有一条或深或浅的纵沟,从吻的基部直达吻端,将吻分隔为左右两部分。 吻长约为15.6毫米,宽约5.6毫米。 领部表面较光滑,中部具有一条浅而宽的沟线,后部则有一条非常清晰的深沟,其长度仅为全长的1/100。 领长为2.5~3.4毫米,宽为4~5.5毫米,二者之比约为0.65。 吻长为领长的3.37~8.5倍,所以得名长吻虫。 躯干部又可分为前、中、后三部分。 前部有鳃和生殖翼,也呈浅桔黄色。 生殖翼的前端与领部的后缘相连,前部较低,好像两条细的隆脊,其后逐渐加厚至中部,然后又逐渐降低,直至消失。 生殖翼之间有两条淡色低隆起,其外有一行小鳃孔,鳃孔数约90对左右。 躯干中部为肝区,肝盲囊褐绿色,其后褐色素逐渐减少,黄色素逐渐增加。 后躯干部为黄色,扁平呈管状,内部充满沙粒。 腹部表面内具有两条纵走的肌肉索。 黄岛长吻虫的鳃生殖区发达,约占全长的⅔。 生殖翼的前、后部较低、形状好似两条细的隆起背,中段则较高。 生殖翼的前半部为浅桔黄色,后部为绿褐色,肝盲囊区为绿褐色。 在躯干部的前部背面和生殖翼之间,有两条浅色的隆起脊,隆起脊在前方彼此分开,间距较大,愈向后则愈靠近,到末端则互相连接,形成一个>形。 在每条隆起背的外缘各有一行小鳃孔,鳃孔数为90对左右。

黄岛长吻虫的生活习性

黄岛长吻虫穴居于中潮区和低潮区的细沙滩和泥沙滩中。 巢穴呈不定型的U形。 身体全部横陈于穴中。 穴口较宽,呈漏斗状,穴居的深度通常为50~20厘米。 因其体壁含有大量的碘,所以在其密集分布的区域往往可嗅到碘的气味。 以沙泥中的有机质及微小生物为食。 再生能力强。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