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尼泊尔鼠耳蝠-详尽百科全书 (尼泊尔鼠李)

2024-03-08 03:09:06来源:2021最新十大热门人气排行榜-科奇网作者:佚名 阅读量:

尼泊尔鼠耳蝠,又称尼泊尔须鼠耳蝠,学名Myotis nipalensis,属于翼手目蝙蝠科鼠耳蝠。该物种体型较小,前臂长约34-36.9毫米。其耳壳内侧呈弧形,外侧基部有明显缺刻,并带有凸起叶,凸起叶几乎与缺刻成直角。耳屏状似柳叶,长度约超过耳长的一半,耳屏基部有一个明显凹口,下方有一个三角形凸叶。胫骨长约14毫米,约为后足长的2倍。距离细短,尾末稍伸出股间膜后缘。头骨吻部微微向上翘,颅基长约12.5-13.0毫米;颧弓细长,不向外扩展;无矢状嵴和人字嵴。背毛基部为黑褐色或接近黑色,毛端淡棕色或白棕色。腹面毛基为黑褐色,毛端为白色或砂白色。耳壳、翼膜、股间膜和足趾皆为褐色或黑褐色。

在过去,该物种曾被视为须鼠耳蝠的一个亚种<M.mystacinus kukunoriensis>,但根据中科院西北高原研究所(1989)的观察,青海标本的特征与须鼠耳蝠有较大差别,因此被修正为一个独立的种——青海鼠耳蝠<Myotis kukunoriensis>。另一方面,Simmons(2005)将其归入尼泊尔鼠耳蝠(<M.nipalensis>)之中。

尼泊尔鼠耳蝠分布于中国的青海、甘肃、新疆和西藏等地区。刘奇等(2014)在湖北十堰和江苏宜兴也发现了该物种的分布。金芒管鼻蝠是一种小型蝙蝠,国内分布于台湾,国外分布于越南。它属于典型的夜行性森林型蝙蝠,捕食昆虫并发出特征明显的回声定位声波。

水甫管鼻蝠是由Eger和Lim于2011年在贵州荔波水甫村发现并描述的新物种。王晓云等(2016)提到该种在广东和江西也有新的分布记录。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广东和江西的标本与Chen等人(2017)描述的管鼻蝠相似。

隐姬管鼻蝠仅分布于中国台湾,体型较小。它与金芒管鼻蝠一样是夜行性动物,主要栖息场所未明。台湾管鼻蝠则只分布于台湾,常栖息于香蕉枯叶上。


金色蝙蝠详细资料大全

绯鼠耳蝠[ Myotis formosus ( Hodgson , 1835) ] , 又称丽鼠耳蝠、红黑鼠耳蝠、菲氏鼠耳蝠、桔色鼠耳蝠或台湾鼠耳蝠, 我国台湾学者称之为渡濑氏鼠耳蝠或金黄鼠耳蝠。

基本介绍

金色蝙蝠,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种群分布,世界范围,国内分布情况,

金色蝙蝠

绯鼠耳蝠[ Myotis formosus ( Hodgson , 1835) ] , 又称丽鼠耳蝠、红黑鼠耳蝠、菲氏鼠耳蝠、桔色鼠耳蝠或台湾鼠耳蝠, 我国台湾学者称之为渡濑氏鼠耳蝠或金黄鼠耳蝠, 该种系1835 年Hodgson 依据尼泊尔标本发表的物种, 初误定为“台湾蝙蝠”Vespertilio formosa【按:种加词实为“美丽”之意】, 后归入鼠耳蝠属( Myotis) , 隶属翼手目(Chiroptera) 小蝙蝠亚目(Microchiroptera) 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 蝙蝠亚科(Vespertilioninae) 。文献记载其分布于我国、尼泊尔、印度、朝鲜、韩国和日本。

形态特征

绯鼠耳蝠体重10~18 g , 头体长45~66 mm , 尾长4515~51 mm , 后足长916~12 mm , 耳长15~1816 mm , 前臂长45~55 mm , 翼展200~400 mm。颅全长1717~2311 mm , 基长1517~2013 mm , 颧宽1019~1418 mm , 眶间宽4~512 mm , 上齿列长713~1119 mm , 下齿列长718~1117 mm。体色鲜艳, 体毛橙棕色, 翼膜上底色橙褐色, 掌间具三角形褐色大型的斑块。背毛长而呈橙褐色, 毛基浅黄色, 毛端黑褐色; 腹面较背面色浅, 与大部分翼膜同为鲜红褐色。具长卵圆形的耳, 外缘呈黑褐色, 内部棕黄色, 耳屏长而钝, 具一小基叶; 吻端较长、较尖; 鼻孔黑色, 下唇无纵沟。翼膜背面沿上臂、翼膜腹面和尾膜背面均覆有短绒毛。趾具长毛, 爪黑色。头骨矢状脊显著, 颧弓发达。脑颅部高凸而显, 第2 、3 下门齿齿冠明显分4 叶。

生活习性

绯鼠耳蝠多栖于阔叶林、竹林、灌木丛中, 营树栖生活, 有的也居于屋檐、门窗缝, 有时甚至入屋内。 该种以昆虫为食, 包括鞘翅目(瓢虫、金龟子等) 、双翅目(蚊子、苍蝇等) , 以及鳞翅目(飞蛾等) 。

种群分布

世界范围

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情况:东亚(朝鲜、韩国、日本) 、东南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 、南亚(尼泊尔、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及阿富汗) 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

国内分布情况

国内星散分布于腾冲—爱辉一线以东, 北达辽宁桓仁、吉林集安, 南至台湾屏东、广西金秀, 已知分布于辽宁(桓仁) 、吉林(集安) 、上海、江苏、浙江(永康) 、安徽(绩溪) 、福建(福清) 、台湾(台北市、台南市、苗栗、屏东、基隆、台北县、云林、台南县及台中市、新竹县、彰化、嘉义县、台东) 、湖北(神农架) 、湖南、广西(金秀) 、重庆(沙坪坝、奉节) 、四川(蒲江、华蓥、安县、宜宾) 、贵州(从江县) 、陕西(山阳县) [2-20]

鼠耳蝠幼崽怎么养,它们吃什么?

鼠耳蝠不与其他种蝙蝠混杂,雌雄同居,但繁殖期除外。白天处在比较暗的屋檐内缝隙、或洞中,于黄昏至次日指晓进行活动。

主要以甲虫、飞蛾和小蜻蜓等鞘翅目与鳞翅目昆虫为食。

大足鼠耳蝠的生理特点是什么?

大足鼠耳蝠没有季节迁飞习性,常集群栖于丘陵或山区、岩洞内。秋末初冬发情,次年6月产1仔。成体一般体重20g-30g,头体长60mm-65mm,是体形较大的一种鼠耳蝠。最典型的形态特征是后足异常发达,长约20mm,相当于其它以昆虫为食的鼠耳蝠后足长度的两倍,且后足十分尖利,如同鱼钩。

大足鼠耳蝠是继墨西哥兔唇蝠、南兔唇蝠和索诺拉鼠耳蝠之后被发现的又一种食鱼蝙蝠,并且是首次在中国发现的食鱼蝙蝠。它们数量稀少,相关部门应加以保护。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