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云南菊头蝠的独特之处 (云南菊花的作用与功效)

2024-03-08 03:07:18来源:2021最新十大热门人气排行榜-科奇网作者:佚名 阅读量:

云南菊头蝠中文名为云南菊头蝠,别名包括菊头蝠和皮氏菊头蝠,学名为Rhinolophus yunnanensis。云南菊头蝠属于翼手目菊头蝠科,体型较大,前臂长53-60mm,胫骨长25-31mm,马蹄叶宽9mm,耳长19-27mm。这种蝙蝠的鼻叶特别宽大,其特征鼻叶大小为1.3×1.0厘米。

该种最初由Dobson在1872年根据采集自中国云南的标本发表为新种,后被合并到皮氏菊头蝠。而后的研究表明云南菊头蝠与皮氏菊头蝠应该被认定为两个独立的种类。目前,云南菊头蝠被归类为中国特有种,仅分布于云南西部,属于易危物种,已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

该蝠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与皮氏菊头蝠相似,但体型较大。其分布范围包括云南、四川、缅甸、泰国和印度东北部等地。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m以下的南亚热带山间盆地和台地,常成小群栖于石洞中。与此同时,金芒管鼻蝠、水甫管鼻蝠、隐姬管鼻蝠、台湾管鼻蝠、锦矗管鼻蝠和姬管鼻蝠等蝙蝠种类在中国境内也有其独特的分布和特征。


菊头蝠的介绍

菊头蝠(学名:Rhinolophus luctus),因嘴脸部特殊复杂的叶状突起而显著有别于其它类蝙蝠。 菊头蝠是狂犬病病毒、尼帕病毒、汉塔病毒等许多动物源病毒的重要宿主。 菊头蝠群,居岩洞,冬季则冬眠于山洞深处。 以昆虫及其幼虫为食。 分布于吉林、山东、福建、四川、云南、陕西等地。

蝙蝠的种类

菊头蝠:菊头蝠因嘴脸部特殊复杂的叶状突起而显著有别于其他类蝙蝠,为狂犬病病毒、尼帕病毒、汉塔病毒等许多动物源病毒的重要宿主。蹄蝠:蹄蝠分布于旧大陆热带、亚热带地区,体型从微小到较大。和菊头蝠一样有马蹄形的鼻叶,但是鼻叶上没有菊头蝠那样复杂的结构,耳朵大小中等,和菊头蝠一样没有耳屏。

菊头蝠: 菊头蝠因嘴脸部特殊复杂的叶状突起而显著有别于其它类蝙蝠,为狂犬病病毒、尼帕病毒、汉塔病毒等许多动物源病毒的重要宿主。

蹄蝠: 蹄蝠分布于旧大陆热带、亚热带地区,体型从微小到较大。和菊头蝠一样有马蹄形的鼻叶,但是鼻叶上没有菊头蝠那样复杂的结构,耳朵大小中等,和菊头蝠一样没有耳屏。

吸血蝙蝠: 吸血蝙蝠是蝙蝠科所有种类的吸血蝠的统称,身体不大,没有外露的尾巴,毛色主要呈暗棕色。相貌看起来非常丑恶,在天黑之后才开始活动,每晚定时觅食——吸食动物的血液,不同种类的吸血蝙蝠吸血对象也有所不同。

兔唇蝠: 兔唇蝠体型巨大,只分布在南美的北部丛林中。口鼻部尖而没有鼻叶,耳朵大,有小的耳屏,也能用爪子捕捉昆虫。腿长、脚大、趾端被有长而锋利的钩形爪,爪子锋利,可以抓住长达10厘米的小鱼。

果蝠: 果蝠是最大的蝙蝠种类之一,有些种类翼幅长达2米,第1、2指均有爪。眼大,尾较短,不为皮膜所包被。在黎明和黄昏出外觅食,果实和花蕊中的汁液,对果树造成一定的危害。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中国的种类不多,仅限于华南各省,现被疑为埃博拉病毒宿主。

介绍一下中华菊头蝠

中华菊头蝙是一种十分常见的中型菊头蝠;毛色为橙色、锈黄至褐黄色;眼小耳大,耳朵有对耳屏;鼻叶较宽,联接叶侧面线条圆钝,呈三角形的顶叶发达,下缘凹陷;近期一项染色体核型研究,将华东亚种的鲁氏菊头蝠升格为新物种中华菊头蝠。

蝙蝠是狂犬病病毒、尼帕病毒、汉塔病毒等许多动物源病毒的重要宿主。中华菊头蝠被东南亚一带的部分居民作为食物,中医则拿来作为药材。研究表明,这种蝙蝠可能有助于将病毒传染给其他动物,包括人类。

中药夜明砂,即由蝙蝠的粪便制成,有治疗眼疾及明目的功效,一般会配合其它中药给病人服用,也有市民买来煲汤。研究发现,近四成菊头蝠体内有一种类似SARS的病毒,而2005年发现有动物感染SARS病毒的深圳野生动物市场,距离研究员在香港发现有SARS病毒的菊头蝠位置只有十七公里。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