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原子弹成功的背后-德国科学家的贡献

2024-03-12 07:01:58来源:2021最新十大热门人气排行榜-科奇网作者:佚名 阅读量:

60年前,苏联成功试爆了本国第一枚原子弹,标志着苏美核平衡的确立,冷战的阴影开始笼罩。最近,俄罗斯《消息报》曝光了德国专家参与苏联原子弹研制的内幕。具体来说:

1、在1945年战败的德国,一支伪装成苏联军官的队伍在德国境内寻找专家人才。这些实则是乔装成军官的物理学家后来成为了苏联科学院院士,其中包括阿尔齐莫维奇等人。这支队伍的规格很高,有内务人民委员部第一副委员带队,他们所到之处无不通行无阻。除了招募德国科学家外,他们还获取了大量铀等物资,其中200吨金属铀帮助缩短了苏联原子弹研制的时间。尽管如此,更多的德国铀被美国带走,包括海森堡在内的许多专家。为了提升技术实力,苏联还吸纳了各类熟练技工,包括修理工、电工等。据说,苏联吸收了超过7000名德国专家从事核项目研究,另外3000人则专门从事导弹研制。大批载有德国仪器设备的火车驶向苏联,其中包括了大量高精密仪器。苏联甚至在战俘营里找寻人才,后来的施泰恩贝格就是在其中发现的。这些德国专家在苏联的安排十分周到,其中最大一批被安置在位于阿布哈兹的豪华庄园。

2、1945年,贝利亚亲自与德国科学家进行了会谈。蒂森曾表示对原子弹研究没多大兴趣,但贝利亚仍然鼓励他继续努力。阿登纳提议德国科学家负责相对简单的同位素分离任务,原子弹核心任务则由苏联科学家承担。这一方案得到了贝利亚的采纳。赫兹也在战后加入苏联科研机构,并获得了重要的职位。苏联在迎接这些德国专家时展现了极高的优待,特别是为他们腾出了特殊的疗养院作为研究场所。

3、苏联政府对待德国专家非常优厚,希望他们参与原子弹研制,同时也保留了苏联自身科学家的核心地位。这一系列行动为苏联核项目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和人才支持。


在二战前后被美国与苏联争相争夺,当时的德国科学家为何能如此之牛?

在二战前后之所以美国和苏联会争夺德国的科学家。那是因为德国的科学家是非常有价值的,当时德国的军事方面是领先于美国和苏联的,这都要归功于德国的科学家,后来美国和苏联也是因为拥有了德国的科学家,在军事方面才有了更快的发展。

在第2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国失败了,而德国的一些科学家们都被美国还有苏联给瓜分了,这让美国还有苏联在军事方面到了很大的提升,其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期间,美国方面已经开始部署计划了。他们制定了一个“回形针计划”,并且利用这个计划成功的吸收了很多的德国科学家,其中还有关于火箭技术研究的科学家,写给科学家们许诺,只要有能力,去美国可以免受战乱的干扰,还有显之不尽的荣华富贵。

有着“火箭之父”的布劳恩是德国政府重点保护的一个人,在战争以后,身为纳粹人的他,并没有受到惩罚,而是被美国巨额挖走,后来在美国执行了阿波罗计划,被称为是美国的航天之父。德国的科学家研究出来的东西让世界惊叹的,也正因如此,德国的军工科技凌驾于美国之上,甚至先一步研究出了原子弹。不过在研究的过程中,被其他的国家破坏,就连研究原子弹的材料工厂全部被损坏。

后来战争失败以后,美国还有苏联第一时间争抢的就是德国的科学家还有装备。早期的德国是欧洲强国,在技术方面是遥遥领先的,他们有很多先进的科技发展,比如说是鼠式坦克,还有吉斯塔夫巨炮等等,最重要的是他们掌握有核武器还有火箭的研究方法,这也让德国的科学家成为了香饽饽。而且后来也正是因为有了德国科学家的加入,美国还有苏联国家的科技得到了一个飞速的发展,这都是因为有德国科学家的资料。

原子弹是怎样被发明出来的?

20世纪初,当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首创了核动力公式后,到了30年代,意大利的费米,英国的詹姆斯·查德威克,德国的哈恩、施特劳斯等科学家均在原子物理的研究中发现,1克重的铀产生裂变后其能量相当于燃烧3吨煤或200升汽油所放出的能量,所产生的爆炸力将是巨大和惊人的。 人类自此进入了崭新的“核工业”时代。 一、德国人捷足先登,核武器研发动手很快。 然而,就在科学界这一惊人的发现感到欣喜的时候,德军最高统帅部也对此发现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他们认为:如果应用到未来的战争中,制造“超级武器”,称霸全世界的梦想指日可待。 说干就干,1939年4月,6名原子物理学家被召集到柏林,当然这个会议是在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会议就一个议题,就是如何开发原子能的应用,研制可产生核裂变的装置,直白的说,就是原子弹。 德国人的效率就是高,同年的9月26日,德军最高统帅部就正式确定了代号为“U”的秘密研制核武器的计划。 二、专家向美军方建议,被当做“怪人”。 该计划的实施,最终还是在物理界成为大家熟知的消息,一些开明的科学家很快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原子弹的威力巨大,谁拥有它谁就能主宰世界,如果“战争狂人”希特勒一旦拥有,凭他的疯狂劲,倒霉的是全人类。 这些担心不是危言耸听,他们要阻止德国的实验项目,流亡在纽约的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立刻联系一些开明人士或权威人士,积极奔走,呼吁白宫尽快开展“超级武器”的研发工作,目的就一个,不能让希特勒研发出“超级武器”。 但当他们向美军方提出这项方案时,军方从没有听说过这样东西,也不相信原子弹能产生巨大破坏力。 最终这些专家都当成“怪人”来看待,对他们的建议更是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 三、美国是唯一能阻止该计划的国家。 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啊!军方的态度让费米等人即感到失望,又心急如焚,他们深知核能的巨大威力,如果“战争狂人”抢先制造出“超级武器”,那么人类的悲剧将是史无前例的。 他们不气垒、不放弃,深知“超级武器”的研发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首先,研发需要雄厚的经济后盾作保障,没有钱什么事情都不用去想,而当时的美国是经济大国,有这样的经济条件;其次,许多科学家或专家为了躲避战火,来到“天堂”纽约,使这里拥有当时最多的人才和完备的研发体系;第三,当时白宫没有直接参战,而且隔着大西洋,远离战火纷飞的欧洲,为研发提供安定的 社会 环境。 这些条件,只有当时的美国能提供,也只有它才有可能挑战德国,并与其相抗衡。 后记 软的不行,来硬的。 费米、泰勒等人决定直接上书总统罗斯福,只有他能让研制方案落实并尽快实施。 为了增加说服力他们找到了德高望重的爱因斯坦,请他作为代表向总统进言。 同时,还拉上科学顾问阿列克谢·萨克斯(罗斯福的好友),委托他向总统进行游说工作。 最终,1939年10月,罗斯福下令成立一个铀顾问委员会,并于当年的12月6日正式批准了“超级武器”的研制计划。 国会首批20亿美元科研经费到位。 白宫在正式制定这项研究工程的同时,为这项工程取名为“曼哈顿工程”。 这个问题以时间序列梳理如下: 1803年,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约翰道尔顿观察分子时发现了分子上有重影,开始不以为然以为自己是老眼昏花了,后来眯眼仔细观察发现了是一种更小的物质——原子1911年,新西兰原子核物理学学家卢瑟福用阿尔法粒子轰击金箔提出了原子核模型,随后通过同样的实验发现了原子核中更小的单位——质子。 1934约里奥居里夫妇用阿尔法粒子轰击元素,第一次发现人工放射性1938年哈恩和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轰击铀235时,发现了奇怪的现象,轰击后铀就像发生了连锁反应,又会出现新的中子使更多的铀原子被轰击,并且放出了能量。 随后就将这个现象叫做核裂变——这是认为这个现象很像生物中的细胞分裂,毕竟1841年就发现了细胞分裂,这个概念是成熟的。 著名核物理学家费米发现中子辐射产生新放射性元素以及用慢中子引起核裂变获得同年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领完就跑到美国了。 失道寡助——德国 1939年4月,柏林大学和柏林工业大学教授舒曼和汉堡大学物流化学系主任、陆军顾问保罗 哈特克来到希特勒位于帝国战争部的办公室,向希特勒汇报了可以利用铀原料来制作一种新式炸弹的构想,随后希特勒正式批准德国原子能计划。 1940年海森堡称为德国研究原子弹的负责人,德国原子能计划紧密推进,同年4月9日,德国占领了挪威重水生产厂,并且掠夺了全部重水。 1944年2月,德国的所有重水又被英国突击队摧毁,虽然德国建设了用于核物理实验的重水反应堆,但是知道战争失败,反应堆并没有临界。 不过事后证明德国的原子能计划完成度已经达90%,只比美国至多慢了两年。 得道多助——美国 1939年德国核裂变成功的消息发表后许多科学家已经发现了其中奥秘,其中美国籍匈牙利物理学家魏格纳就力劝美国政府抓紧开始原子能计划,要赶在纳粹德国前研究出核武器。 1941年10月9日,美国罗斯福总统批准了原子能计划 1942年8月,研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开始,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参加其中,包括逃跑到美国许多顶级犹太物理学家,包括奥本海默、费米等,爱因斯坦也提供过咨询,奥本海默被称为“美国原子能之父”。 1945年7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三位一体”爆炸成功,当量相当于1500—2000吨TNT炸药原子弹我们大家都知道属于核武器,它的威力骇人听闻。 但原子弹是怎样发明的,或者说为什么能有人想到这恐怖的武器,从而实践,真正运用到军事当中。 爱因斯坦很多人都说它和原子弹无关,他没有参与美国曼哈顿原子弹计划。 可我觉得是有很大关系的。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著名质能方程式。 质能方程E=MC2,E表示能量,m代表质量,而c则表示光速。 他提出能量守恒定律,能量 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它物体,而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后来该方程式 主要用来解释核变反应中的质量亏损和计算高能物理中粒子的能量。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理论,科学家们发现,赋予物体质量的原子核里面蕴含着惊人的能量,从而开启了对原子核的研究。 1938年,德国科学家奥多·哈恩和弗里茨·斯特拉斯曼发现铀原子核裂变现像。 发现原子核在裂变同时会释放惊人的能量,这种链式反应如果不加以控制,会产生惊人的能量释放。 第二年,1939年初,二人发表论文。 这一论文引起了德国高层和希特勒的注意。 希特勒立即成立了研究机构,可由于当时德国的不重视,经费不足和对犹太人的屠杀,导致许多优秀人才流失,最终输在终点线上。 早在前期,爱因斯坦在得知德国研制核武器时,爱因斯坦明白它的重要性和希特勒的野心,写信罗斯福,但也没得到罗斯福重视,但至少在罗斯福心中,有了对这种武器的认知。 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罗斯福意识到了原子武器的重要性。 1942年由美籍犹太裔著名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为主导的原子弹研究计划,也就是曼哈顿计划开始落实,美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金钱。 迅速超越德国技术,历时三年。 原子弹原告成功。 其实,原子弹并不是谁就可以发明的,这其中离不开那些在方方面面取得成就的科学家和为原子弹制造付出汗水的普通劳动者,据悉,曼哈顿计划投入超过10万人,这每一个人,都起到了作用,不管脑力也好,体力也罢。 原子弹的研制和使用——结束了二战却开启了核竞赛! 二战期间,美国集中了本国和西欧众多优秀的科学家,动用了十万人员和大量工业资源,耗资20多亿美元,秘密研制了两年,制造了世界第一批原子弹。 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第一次使用了原子弹,加速了日本的投降和二战的结束。 致使日本几十万人死亡,导致了战后美苏两国的核军备竞赛。 (爱因斯坦与西拉德) 美国研制原子弹问题的提出过程原子弹研发的条件: 1895年,德国科学家威廉·伦琴发现了阴电荷“X射线”。 1902年,法国科学家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镭。 1905年,爱因斯坦发现物质和能是同一体的原理,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发现了放射性物体的活动规律。 这些都为原子弹的研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铀裂变的发现过程: 1938年,德国物理学家奥托·哈恩和弗里茨·斯特拉斯曼通过试验发现,了物理学界期待的核裂变反应。 1939年,犹太女物理学家莉泽·迈特纳通过试验,发现每裂变一个原子可放出大约两亿电子伏的能量。 1939年,意大利科学家恩里科·费米,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证实了铀裂变试验。 (原子弹准备中)游说美国研制原子弹: 那些亲身遭受希特勒迫害而从欧洲移居美国的科学家,他们担心,如果德国首先拥有原子炸弹,希特勒就会毁灭世界。 1939年,移居美国的匈牙利物理学家西拉德等人获悉德国正在开会讨论利用原子科学成果研制新武器。 但是,他们的游说都遭到了冷遇。 于是,这批科学家把希望寄托在名震一时的爱因斯坦身上。 1939年,西拉德到长岛拜访爱因斯坦,说明铀裂变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爱因斯坦表示愿意帮忙。 他又拜访了罗斯福总统的私人顾问亚历山大·萨克斯。 1939年10月,在椭圆形办公室里,萨克斯正在把爱因斯坦的信念给总统听,罗斯福举棋不定,认为干预过早。 在萨克斯不停的游说下,罗斯福决定采纳爱因斯坦的建议,支持研究原子弹。 从此,这一问题引起了美国政府的注意。 (广岛原子弹爆炸) 美国研制原子弹“曼哈顿计划”的提出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被迫卷入二战,加快了研制原子弹的步伐。 1942年,美国制定了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 美国政府为计划确立了两条原则,第一,给美国军队造出原子弹;第二,赶在德国人前头。 参与研制原子弹的科学家有,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丹麦物理学家波尔,匈牙利物理学家特勒和西拉德等。 1942年,德国军需部长把制造原子弹的可能性告诉希特勒,希特勒对此态度冷淡。 (原子弹爆炸后) 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 1945年8月,第一颗原子弹即将准备就绪。 对于原子弹的使用,高级军官和科学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 以格罗夫斯少将为代表的一派主张对日使用,以爱因斯坦和西拉德为代表的一派反对使用原子弹,他们认为目前形势已大为改观,而且德国没有研制出原子弹。 1945年7月,杜鲁门总统决定在日本投掷原子弹。 杜鲁门作出在日本使用原子弹的决定与其说是军事上的需要,不如说主要是出于政治考虑,既是为了夺取胜利果实,又是为了战后与苏联争霸。 原子弹的使用,为冷战时期的核讹诈开创了先河。 (原子弹爆炸后惨状) 原子弹是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上书美国总统罗斯福,阐述了原子弹对美国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因此研制出来的。 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流亡到美国的科学家西拉德等人,为防止德国人抢先造出原子弹。 动员爱因斯坦上书美国总统罗斯福,阐述原子弹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得到罗斯福总统的重视。 2.不过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后,美国政府认识到原子弹的重要性,因此加快了研制原子弹的步伐,并在1942年8月制定了“曼哈顿计划”。 3.美国不惜重金提取铀235,此外意大利的科学家费来在美国设计建造了原子能反应堆,用来生产钚 239做为原子弹的原料。 4.1945年3月美国成立了原子能委员会,由四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奥本海默、费米、劳伦斯、康普顿四位物理学家,带领10万人的研制团队,一起加快了原子弹的研制步伐。 5.1945年7月美国生产的铀235和钚239已经足够制造原子弹了。 因此美国在1945年7月16日进行了原子弹爆炸实验并取得了成功,这就是原子弹的发明过程。 1945年8月6日和8月9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当场炸死30多万人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是一种更小的物质——原子

原子弹是谁发明的呢?

在军史界都认为,美国在1945年7月试爆的原子弹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颗原子弹。但是,近年来,有专家根据解密不久的有关档案,认为苏联才是第一颗原子弹的制造国。1938年,斯大林知德国正在试制原子弹,便下令在西伯利亚荒原中设置原子弹实验基地。1943年9月,他收到基地急电:将于9月10日在一个无人岛上爆发第一颗原子弹。

斯大林立即派马林科夫率高级军官前往。这颗原子弹很小,只有美国投在广岛原子弹1/10的当量。物理学家彼德尔萨克低估了它的威力,在爆炸时没有进入混凝土掩体,因而成为原子弹爆炸的第一个受害者,尸体被炸踪影全无。后来,苏联曾一度中断研制,直到1949年才爆炸了一颗2万吨TNT当量的原子弹。斯大林为何后来不再急于研制原子弹了?那次核爆炸前苏联军方为何一直秘而不宣?是确有其事还是仅仅是一种误传?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可以说是原子研究的一个热潮期。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标志着人类即将进入原子时代。1913年,丹麦科学家尼尔斯·玻尔与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创立了氢原子模型和原子结构理论,原子核物理学就此诞生。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可以轰击原子核的中子,为大规模开发核动力提供了途径。1934年,意大利裔美国物理学家费米发现了超铀元素。1938年,德国物理学家哈恩与施特拉斯曼发现了裂变现象。1939年,玻尔从理论上论证了核裂变的基本原理,从而为原子弹的研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受这场研究热潮的影响,同时代的苏联也积极投身其中。1922年,苏联物理学家赫洛宾等人从镭矿中提炼出了镭。1935年,库尔恰托夫发现了人工放射性原子的异构性,1930~1941年,谢苗诺夫创立了核裂变链式反应理论,为此他获了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39年,哈里顿和泽里多维奇从理论上证明了铀235链式裂变的可能性。1940年,弗廖罗夫和彼扎克发现了铀核自裂变现象。此外,苏联科学家柴伦科夫、塔姆,弗兰克由于其在1934~1937年的核研究而获195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78年获诺奖的皮卡察及1962年获诺奖的朗道也是基于他们在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早期的研究成果。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