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人的神往-修建的秘密 (纳西人的神往有哪些)

2024-03-09 09:58:24来源:2021最新十大热门人气排行榜-科奇网作者:佚名 阅读量:

流传丽江新声响做有价值的内容

【看见丽江】

每到一座市区,首先映入视野的是这座市区的修建格调,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域,文明在修建上的浮现十分直观。不时以来,寓居修建是人们作为消费、生存的关键场合,自身也是导致民俗环境的一局部,由此反映出这个中央所独具的文明色调。

玉龙县作为全国惟一的纳西族自治县,其文明底蕴十分深沉。纳西族人在这里滋生生息,短暂以来人与人造谐和相处的开展理念在民居修建上活泼表现。

纳西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比拟常常出现,大多方式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方式。其中,三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常出现的民居方式。

当你走进一户纳西人家,会被这里满满的生存气氛所感动。家家户户会将庭院打理得清洁有序,并种上繁茂的绿植,出现出花草鲜美,绿荫壮丽之景。也凝聚着客人的心血和对生存的热爱。另外,修建内最清楚的一个特征便是家家房前都有严惩的厦子(即外廊),纳西族人把一局部房间的配置如吃饭、会客等搬到了这里。

从外部来看,悬鱼也是纳西族修建中一个关键的特征。悬鱼以木板制造,悬挂在山墙博风板上,有很多纹样和状态,外型柔美,普通长度多在0.8—1米左右,基本方式为直线或弧线。而其作用则是为了固定封檐裙板,包全悬挑梁头不被风雨的腐蚀。同时,它还有一个共同的寓意,由于丽江一带的修建多木质结构,木怕火,而悬鱼在意寓上属阴性,与水无关。所以在木质修建上用悬鱼则也是为了防火,使修建更好的不受火烧之灾,这也表现了纳西族的豪华哲学思维。

除此之外,纳西民居还十分器重屋宇的装璜,重点体如今门楼、照壁、门窗隔扇、天井等中央,无不透显露纳西族的憨厚、激情以及对美妙生存的神往。

丽江网经营中心出品

(丽江网)

丽江市委宣传部主管丽江广播电视台主办

丽江新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承办

编辑:李诚洁初审:施震阳

二审:李志文终审:和云凤

热线电话:0888-5596997微信:ljwljxs


纳西民俗与宝泉传说:让你心驰神往

纳西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中,纳西民俗和宝泉传说则是纳西文化中最为著名的代表之一。 这些故事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富有哲理,让人们对纳西族的文化和历史产生深深的向往和好奇。 纳西民俗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著称。 例如,纳西族人民的婚礼上,新娘们要穿着华丽的服饰,在祖先神面前唱《拦门歌》来表达对新郎和家族的祝福和感激之情。 此外,纳西族人民还注重节日和祭祀活动,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火把节、灯节、跳弦子等祭祀活动。 这些民俗活动不仅体现了纳西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他们独特的文化魅力。 宝泉传说则是纳西族文化中最为著名的传说之一。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聪明勇敢的青年名叫纳西,他率领着一支勇敢的骑士队伍,在草原上与邪恶的势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纳西在战斗中表现出色,最终获得了胜利。 然而,纳西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满足,他而是决定将自己的胜利分享给所有爱他的人们。 于是,纳西在草原上开了一家宝泉池,让所有人能够在池边喝水、沐浴和玩耍,分享自己的快乐。 宝泉传说不仅讲述了纳西勇敢无畏的故事,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他对人民的爱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纳西民俗和宝泉传说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纳西族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他们独特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些故事不仅有趣,而且富有哲理,让人们对纳西文化和历史产生深深的向往和好奇。 因此,无论是对于纳西族的历史和文化爱好者,还是对于喜欢冒险和探索的人来说,纳西民俗和宝泉传说都是一个让人心驰神往的地方。

纳西族三朵节的由来

农历二月八“三朵节”是纳西族祭祀本民族的最大保护神--“三朵神”的盛大节日,也是纳西族法定的民族节。 该节源于白沙玉龙村的北岳庙会,纳西语叫“三朵颂”,就是“祭三朵”。 “三朵”是纳西族的本主神灵和最高保护神,传说是骑白马、穿白甲、戴白盔、执白矛的战神,常常显圣,保护着纳西人的安全,唐代建祠祭祀,深受纳西人信奉。 人们也认为“三朵”就是玉龙雪山的化身。 这位天神被人们认为就是“阿溥三朵”,并当作本民族最大最具权威的神来拜祭。 纳西族木氏土司还大兴土木,拓修三朵神庙,铸大鼎和大钟详纪三朵种种圣迹,并奏请中央王朝敕封其为“大圣雪石北岳定国安邦景帝”。 从此,每年的二月初八日和八月羊日,远近的纳西人云集玉龙山麓的三朵庙,用全羊作牺牲举行称为“三朵颂”的隆重祭拜仪式。 人山人海,香烟缭绕,气氛庄严肃穆。 届时各家各户也要在家中烹制食品,烧香祭拜。 忽必烈南征大理过丽江时,敕封“三朵”为“大圣雪石定国安邦景帝”。 因传说三朵是属羊的,故每年二月八和八月第一个羊日,用全羊牲来然祀。 庙会期间,不仅远近的纳西人蜂拥而至,邻近的其他民族也来进香,甚至远方的藏族也来朝拜。 信众之多,香火之旺,皆在丽江所有寺庙之上。 关于“三朵”的传说很多,其中有个传说中说,有个很能干的猎人,天天带着猎犬上玉龙山打猎。 有年二月初八恰好属羊,她在雪山看见一块怪异的雪石,那雪石很大,像魁梧的武将,但又非常轻,一只手便能把它扦起,猎人十分惊奇,师便把它些下小来,走到小麓,猎人放下雪石,抽袋烟V背,可是哪里背得动,好像生了根似的,任怎么使力也纹丝不动,人们以为是神的化身,便就地建祠供奉。 从此后,人们屡见一位穿白甲、戴白盔、执白矛、跨白马的神将显圣:打仗时,他带领兵马助战:有火灾,他从云雯里降雪灭火:瘟疫流行,他北风驱散瘴气:发生水患,他在夜间带着白衣人来疏导.??于是把他尊为保护神“阿普三朵”,每年一次祭,求他佑护。 还有一个传说:从西边加宽地计来一兄弟,长兄阿吴瓦住在玉龙山西坡太子洞,二兄刺开剌胡住拉什坝纳古瓦山上,三朵神是老三,也曾住雪山西坡可索罗悬崖中,后又来到这里。 他穿白甲、戴白盔、执白矛、跨白马,曾对一个国王说:“你每天供献我三只兽,会享大福。 ”国王照办,却久不见大福来临,王后埋怨说,家畜都供献完了,福在哪里?三朵出现了,他说:我打算让一半天下尊你为国王,为什么私下怨我?我要回玉龙山去了,供献的东西加倍还你。 ”说完,国王供献的家畜、钱币都还来了,还比原来多了十倍,可是这个王国却一天天弱下去了;这同时,三朵又托梦给丽江的麦琮,说:“麦琮,我是三朵,从北方来帮你作战,你是正直的南方人,有使你的王国受福的愿望,切勿三心二意!”说完就化成白麝消逝了。 此后,麦琮每上战场,总有一个白色勇将助阵,一打胜伏,就有风雨,又什么都看不见了。 平时,三朵也秘密帮助麦琮。 麦琮打猎,常见一只白麝在玉龙山时隐时现,却捕捉不到。 一天,他的猎犬围着一块白石头,人们把它抬起,石轻如纸,下到半山,又重得抬不动。 猎者拿米饭供献,祷告要它变轻,结果又变得很轻,到小下现在盖庙的地方,又抬不动了。

纳西族的历史

纳西族的族源,学者界认为源于远古时期居住在中国西北河(黄河)湟(湟河)地带的古羌人,向南迁徙至岷江上游,又向西南方向迁徙至雅砻江流域,再西迁至金沙江上游东西地带。 《后汉书》 西羌传载:古羌人“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耗牛种,越篱羌是也” 。 又说:“耗牛羌在蜀汉,其种别名号皆不可纪知也” 。 随着纳西族分布地区考古实物不断发现,一些学者提出了纳西族是南迁的古羌人与现居住地土著融合而形成的观点。 考古工作者首先在丽江坝东南的木家桥,发现了古生物化石和人类股骨化石、头盖骨化石和旧石器,经鉴定,木家桥所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距今10万年左右,考古学上称之为“丽江人”。 继而在永宁、盐源泸沽湖地区发现了新石器遗址和细绳纹陶器、铁器、铜器等。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康定、雅江、新龙、巴塘县,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攀枝花市盐边县、西藏自治区贡觉、芒康县、云南省德钦、丽江、永胜县相继发现了石棺葬文化。 这些地区基本属于历史上纳西族的活动范围。 秦时期,纳西族先民分布在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南部、攀枝花市盐边县、雅安地区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南部,以及云南省西北部地区。 汉时期,定笮一带“摩沙夷”之地盛产盐、铁和漆,引发东汉朝廷派官兵争夺定笮盐铁之利的战争。 《木氏宦谱》中对东汉及蜀汉时摩沙夷在盐源的活动已有简略记载。 至东汉时,纳西先民与东汉王朝直接建立了政治关系。 永平十七年(74年),川西南白狼夷向东汉王朝奉贡、献诗三章,称为《白狼王歌》, 其中有文字与现代纳西语相同或相近,说明白狼夷可能是纳西先民,清末民初汉文史籍和民间传说中多说古白狼国即在今四川巴塘。 据《元一统志》记载,约在公元3世纪初期,“麽些蛮”酋长蒙醋醋,侵夺“濮卢二蛮”所居的巨津州(今丽江市玉龙县巨甸)地区而“世袭居之”。 5世纪后期(南朝齐、梁之际),麽些酋长泥月乌率众驱走原来定居于今宁蒗永宁的吐蕃势力,而世代生息繁衍于此。 唐代,根据《蛮书》所载,东至今四川省西川地区,南至大理州宾川,西至澜沧江边的维西一带,北至铁桥上下的德钦、中甸一带,都有纳西人分布。 6世纪的梁、陈各朝,一支纳西先民经木里无量河流域,南迁至金沙江上游今香格里拉县东南部的三坝地带。 7 世纪中期唐高宗时期,纳西族部落集团首领叶古年,夺取 “濮獬蛮”所居住的“三赕”(或称“样渠头”,今丽江坝)。 7世纪末到8世纪初(麟德元年前后到开元年间),从盐源地区南渡金沙江到洱海以东的纳西族形成大的部落,在今云南宾川县建立了“越析诏”(又称麽些诏),为“六诏”之一。 其领地被得到唐王朝支持的南诏所吞并。 “越析诏”的兴亡前后约70年。 734年(开元二十二年)至737年(开元二十五年)间,唐朝调动姚州(今姚安)都督府的力量,派御史严正海、王承训帮助南诏王皮罗阁“合六诏为一”统一洱海地区,磨西族人建立的越析诏被攻破。 794年(贞元十年),南诏攻破土蕃神川都督府之地(今丽江地区)和昆明城(今盐源),磨西族的分布区域从藏族统辖转而纳入南诏的统辖范围之内。 南诏于铁桥(今丽江塔城)设铁桥节度、于昆明城置香城郡,对磨西族的各部落进行统治。 大理国时期,丽江地区由善巨郡(今丽江永胜)管辖。 1253年(宝佑元年),蒙古军在忽必烈的率领下兵分三路南征大理国,经木里到永宁日月和。 忽必烈进入纳西族地区后,对当地部落首领先后授以“茶罕章管民官”、“茶罕章宣慰司”等官职,是土司土官制度的雏形。 1274年,元政权设置“丽江路军民总管府”,“丽江”之名从此始。 1285年,改置“丽江军民宣抚司 ”,宣抚司皆由麦良子孙承袭,统一了“酋寨星列”的纳西地区各部落,正式纳入了云南行省的行政区辖。 从1253年忽必烈灭大理国到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实施“改土归流”的470年间,元、明、清朝直接在纳西族地区推行中央王朝管辖下的世袭土司制度。 明太祖洪武年间,明大军进军云南后,纳西首领阿得“率众首先归附”,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明朝中央授么些贵族代表木得为丽江府土知府,世袭。 丽江木氏土司采取较为开明的政策,积极地引进中原汉族地区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教育,广揽人才,将一些医生、教师、画师、佛、道教人士和开矿、冶炼、建筑、铜业、银业等方面的技术人才引进纳西族地区。 木氏土司有较强的军事力量,为明王朝征战效力,得到皇帝亲赐的“辑宁边境”、“诚心报国”、“西北藩篱”等嘉号。 木氏借机向北扩张势力,自天顺六年(1462年)开始向藏区用兵,至明末,其势力范围达木里、巴塘、理塘、康定及西藏昌都以南地区。 木氏并迁移大批纳西人民到上述地区戎守,此后这些纳西人大都融合于藏族中。 1723年(雍正元年),丽江实行“改土归流”,朝廷委派流官任知府,降木氏土知府为通判。 “改土归流”后,免除了土司的各种苛派,废除庄奴500 多户,2000多人,建立了封建地主经济。 清廷以当时满汉的生活方式和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观衡量纳西族的社会生活和风土民情,强制性地在纳西族地区实行移风易俗,如废火葬,改革服装,强化封建家长制、包办婚姻制等,导致纳西族地区发生了重大的社会矛盾和文化变迁,加剧了传统文化的衰落。 1856年(咸丰六年),杜文秀在蒙化(今巍山)发动回民起义,攻占大理。 时驻大理守城营都司的丽江白沙人和鉴(武举人)被杀。 鹤丽镇部下千总张正泰借机挑拨回族与纳西族之间的矛盾,并残酷屠杀金山、文智、拉市一带无辜回民700余人,在鹤(庆)、丽(江)、剑(川)、中(甸)、淮(西)一带往来打杀。 1859年,张正泰在鹤庆死于内讧。 1860年,杜文秀军攻占鹤、剑、丽、永等地。 时驻淮西澜沧江边防守备的和耀曾(和鉴之子),与淮西叶枝王护兵头目杨玉科杀死和的上司淮西协镇守头领(回族人),广募乡勇,投靠清政府同回民起义军作拉锯式的战争。 丽江古城几易其主,成为一片废墟,邻近乡村满目疮夷。 1872年,回民起义失败。 据《丽江府志》记载:“丽邑子弟毁于王事者统计六千数百人,百姓死者十之二三。 ”这是丽江历史上的“乱世十八年”。 1915年12月25日,“反袁护国战争”在云南打响,,丽江纳西族积极参加护国运动,向护国军输送了3420名青年,为反对复辟帝制奋战疆场,很多纳西战士血染沙场。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纳西健儿随滇军战斗在抗战最前线,纳西族子弟随滇军奔赴抗日前线,参加了台儿庄、中条山等重大战役。 在台儿庄战役中,280多名纳西族官兵壮烈殉国。 1941年,为了支持长久抗战,丽江纳西族人民没有任何现代工程机械的条件下,用人力修成了丽江附近的白沙机场。 1943年,为了中印“驼峰航线”的顺利通行,美军“飞虎队”在丽江设立“航空指挥站”,纳西族人民积极参加修建电台、修建房屋和其他军事工程,支持了盟军抗日斗争。 1936年4月,由任弼时、贺龙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的一支部队北上抗日,到达丽江,受到纳西民众的热烈欢迎。 1948年,在中共云南地下党组织领导下,纳西族在农村建立了“农民抗敌协会”等组织。 1949年4月,由中共云南地下党领导的武装力量,解放了丽江邻县剑川,建立了滇西北第一个革命根据地。 1949年7月1日,丽江宣告和平解放。 人民自卫队经过整训,奉命改编为“滇西北人民自卫军第三支队”,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指战员都是纳西族。 这支人民自卫军支队为配合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解放云南作出了积极贡献。 1950-1951年,人民解放军四十二师由丽江进军西藏。 丽江县成立援藏委员会,抽调民兵4889人,骡马500匹,组成运粮总队,从丽江或人背或马驮运大米包到德钦。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云南永胜、华坪、四川西昌等的战役中,很多纳西儿女参军参战,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 1961年,成立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1996年,丽江发生7级大地震,死伤3200多人,经济损失达45亿元。 1997年12月,丽江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2003年6月,三江并流被评为“世界自然遗产”,9月,纳西族东巴古籍被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