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华蛩蠊的图片世> (探索中华文化)

2024-03-09 19:20:32来源:2021最新十大热门人气排行榜-科奇网作者:佚名 阅读量:

中华蛩蠊(学名:Galloisianasinensis)是一种属于蛩蠊科和蛩蠊属的昆虫,没有亚种的分化。它是一种杂食性昆虫,主要食用植物(特别是苔藓)和小昆虫。这种昆虫在夜晚活动,主要通过爬行来行动,动作迅捷敏锐。中华蛩蠊是卵生昆虫,由于成虫没有翅膀,所以变态过程不太显著。雌性中华蛩蠊每次产下一个黑色的卵,常选择在土壤、石块或苔藓里产卵。卵期大约为一年,之后才孵化为若虫,需经过5至7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一个世代。导致中华蛩蠊濒临灭绝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分布范围极其狭小,仅限于中国长白山海拔2000米的地区;另一个原因是人类活动对中华蛩蠊栖息地的破坏。中华蛩蠊是中国蛩蠊目昆虫的代表物种,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昆虫类群,对蛩蠊目昆虫系统发育和历史生物地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一级保护动物。我们应当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食用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责无旁贷!

中华蛩蠊的体形和生活习性特征如下:体长约10毫米,头部宽3毫米。背部和头部呈棕黄色,较暗,腹部、足部和触角呈淡黄色。体表覆盖有细毛,腹部两侧和足部上生有稀疏的深棕色刺毛。头部较为宽大,复眼为黑色,稍微狭窄,复眼下方有2根刺毛。上唇基部呈倒梯形,上唇稍微呈半圆形,下颚内颚叶基部有一排长毛,前,顶端尖锐。触角呈丝状,共有34节,基部较粗短,向末端逐渐变细长,第一节最粗,第二节较短,第三节约为第二节长度的2-2.5倍,从第10节开始逐渐变长。前胸板长略大于宽,前端较宽,后缘中部向内凹陷,中胸背板稍短于后缘的宽度,基部比前胸板后缘窄。后胸背板宽度约为中长的1.7倍。腹部背板有10节,密布深棕色毛,中间几节较宽,各节的后缘有角状突起,有时包括后缘生长1或2根深棕色刷毛,末节(肛上板)端缘呈钝三角形,中央延伸成下弯曲的锥状物。尾须有9节,基部两节很短。前足腿节粗短,长约为中段最宽处的3倍,背面有两行刺毛,每行3-4根,外侧表面光滑,内侧有些短毛,腹面沿边有一排刺毛,约15-18根,大多数集中在末端的一半;趾节略短于腿节,腹面有2行刺毛,每行4-5根,末端有2个爪,附节共有5个,背面观呈三角形,第五节形状卵形,具单齿爪。中足腿节相较前足更为细长,两侧有刺毛;腿节与腿节等长,两侧都有刺毛,末端有2个爪,附节与前足相同。后足腿节相较前中足更为细长,背面有2行刺毛,内侧有1行刺毛,腹面沿边有10-12根刺毛,外侧有7根刺毛,胶节较腿节长,也比前中足的附节显著长。

中华蛩蠊的分布范围和栖息地局限于中国吉林省长白山(位于北纬约42°,东经128°)的海拔2000米处。它主要栖息在这个海拔高度的地方,周围环境多是湖泊、融雪和湿润的水流处,气候寒冷潮湿;成虫和若虫生活在山顶滑坡的碎土石间、木头下,以及雪地、冰洞和其他洞穴内。中华蛩蠊的采集点位于岳桦林带上,与山地苔原植被带相接,植被包括蒿、景天、棘豆、风毛菊、龙胆、马先蒿、高草以及苔藓、地衣等多种高山植被。当地的年均气温低于0℃,冬季积雪时间超过230天。


中华蛩蠊的介绍

中华蛩蠊(QiongLian)是中型昆虫,体细长,无翅,暗灰色,触角丝状,复眼小,尾须长,颇似双尾虫。 多栖于1200米高山的苔藓、石块下和土中,种类极少。 1985年我国昆虫学家在长白山区首次发现蛩蠊目昆虫,并被命名为“中华蛩蠊”,为我国两种一级保护昆虫中的一种。 中华蛩蠊体长形,长约10毫米,头宽3毫米。 背面和头部棕黄色,较暗,腹面、足、触角晓瑰色,较淡。 体表被细毛,腹部两侧和足着生稀疏深棕色刺状毛。

中华蛩蠊的外形特征

中华蛩蠊(QiongLian)体长形,长约10毫米,头宽3毫米。 背面和头部棕黄色,较暗,腹面、足、触角晓瑰色,较淡。 体表被细毛,腹部两侧和足着生稀疏深棕色刺状毛。 头宽大,复眼黑色,且略狭,复眼下方有2根刺状毛。 唇基倒梯形,上唇略半圆形,下颚内颚叶基部着生一排刷状长毛,前端具2个小齿状突起。 下颚须5节,第3节为1、2两节长度之和,约与第4节等长,第5节略长,顶端尖。 触角丝状,34节,基部节较粗而短,向端部渐变细长,第一节最粗,第2节短,第3节约为第2节长的2~2.5倍,第4个节领,自第10节起逐渐变长。 前胸背板长略胜于阔,前端较阔,后缘中部明显向内四进,中胸背板中长略短于后缘宽度,基部显较前胸背板后缘为狭。 后胸背板阔约为其中长的1.7倍。 腹部背板10节,密生深棕色绒毛,中部数节较阔,各节后角,有时包括后缘着生1或2根暗棕色刷状毛,末节(肛上板)端缘呈钝三角形,中央延伸成一向下弯曲的锥状体。 尾须9节,基部两节很短。 前足腿节粗短,长约为其中部最宽处的3倍,背面着生2行刺状毛,每行3~4根,外侧面光,内侧面有一些短毛,腹面内沿着生一排刺状毛,约15~18根,多数集中在端半部;胜节略短于腿节,腹面具2行刺状毛,每行4~5根,端末有2距,附节5节,背面观14节呈三角形,第5节长卵形,爪单齿。 中足腿节显较前足为细,各侧面着生刺状毛;腔节约与腿节等长,各侧面具刺状毛,端距2根,附节同前足,后足腿节显较前、中足细长,背面具刺状毛2行,内侧面1行,腹面内沿10~12根,外沿7书根,胶节长于腿儿 跑节显长于前、中足附节 。 身体细长,没有翅膀。 背面和头部棕黄色,较暗。 腹面、足和触角琥珀色,较淡。 体表有细毛,腹部两侧和足着生稀疏深棕色刺状毛。 头宽大,中央有一个模糊的黑斑。 较小的黑色复眼,丝状触角,有34节,尾须很长。

中华蛩蠊的栖息环境

国内分布于吉林长白山、新疆阿尔泰山的海拔2000米处,近湖沼、融雪或水流湿处。 此类昆虫生活于高山和高原。 休息时隐匿于石头下、朽木下、苔藓上及洞穴中。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