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资料整理-探寻南方白颊长臂猿的魅力 (图像资料整理方法)

2024-03-08 02:55:25来源:2021最新十大热门人气排行榜-科奇网作者:佚名 阅读量:

南方白颊长臂猿(学名:Nomascussiki)外文名SouthernWhite-cheekedGibbon,被确认为一个独立的物种于1972年,之前曾被视为白颊长臂猿的亚种。这种长臂猿是树栖动物,活跃于白天。它们擅长利用双臂交替摆动,手指呈钩状,轻巧地抓住树枝,将身体投掷出去,优雅地在空中滑翔前进。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南方白颊长臂猿被列为濒危(EN)物种。为了保护野生动物,我们必须杜绝野味,以维护生态平衡。每个人都有责任!

南方白颊长臂猿的身体特征包括身长45-62厘米,体重7-10千克。它们的腿短,手掌比脚掌长,手指关节较长;身体纤细,肩宽但臀部窄;并且具有较长的犬齿。体毛长而粗糙,雄性以黑色为主,夹杂着不显眼的银色,而面颊两侧从嘴角至耳朵上方则有一块白色或黄色的毛;雌性的体毛呈桔黄至乳白色,腹部没有黑色毛发,从而与黑冠长臂猿有所区别。这种长臂猿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的皮毛在不同生长阶段具有不同颜色。刚断奶的幼儿毛发呈浅黄至白色;少年时期的毛色不分性别都是黑色;到达成年后,雌性则再次变为浅黄至白色,并在头部或颈部出现黑色条纹。雄性保持黑色,并具有引人注目的白色脸颊浓密胡须,以及通过环绕嘴角的宽而浓密的圆弧形来辨识。

南方白颊长臂猿主要分布在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和越南,栖息于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季雨林。


白颊长臂猿有什么样的特点

特点如下:

出自文章《白颊长臂猿》,这篇文章中,概括了白颊长臂猿活动范围常年在树上,吃植物性的食物,叫鸣声哄亮,数量少这几个方面的特点。之所以叫做长臂猿,是因为它们因臂特别长而得名,是灵长目一科动物的通称。

《白颊长臂猿》原文赏析:

白颊长臂猿几乎常年都在树上生活。行动的时候,能用单臂把自己的身子悬挂在树枝上,双腿蜷曲,来回摇摆,像荡秋千一样荡越前进,一次腾空移动的距离就有3米远,每次可以连续荡越8-9米。

雌白颊长臂猿还让刚出生不久的幼仔把手脚抱在自己的胸前,带着它一起在森林的上空飞速行进。它们的动作灵活、自然、轻松、优美,如同飞鸟一般,有时在半空中还能做出“鹞子翻身”、“苏秦背剑”、“蜻蜒点水”等高难动作,使人感到惊心动魄,称之为高空“杂技演员”。

我国古代传说有一种叫做“通臂猿”的动物,神通广大,来去如飞,两臂相通,具有自由伸缩的能力,能够把一侧的臂缩短,而使另一侧的臂变长,这种传说的来历,可能就是由被神化了的长臂猿而想象出来的。夜里睡觉也很有意思,总是坐在一根又细又长的树枝的末端,差不多刚刚能够承受它的体重,给人一种随时都会跌下来的感觉。

其实,这种奇特的睡觉方式对于它来说才是最安全的。因为如果有天敌入侵,只要树枝轻轻晃动,睡在上面的白颊长臂猿马上就会发觉,立即就会轻舒猿臂,扬长而去。

白颊长臂猿的介绍

白颊长臂猿(学名:Nomascus leucogenys):体长为45-62厘米,体重5-7千克。 腿短,手掌比脚掌长,手指关节长;身体纤细,肩宽而臀部窄;有较长的犬齿。 体毛长而粗糙,雄兽以黑色为主,混有不明显的银色,只是面颊的两旁从嘴角至耳朵的上方各有一块白色或黄色的毛,雌兽体毛为桔黄色至乳白色,腹部没有黑色的毛,从而区别于黑冠长臂猿。 栖息于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季雨林,树栖。 白天活动。 善于利用双臂交替摆动,手指弯曲呈钩,轻握树枝将身体抛出,腾空悠荡前进,为中、老、越三国交界地区的特有种,主要栖息于热带雨林。 该物种的所有总数估什不足350只,已成为一个高度濒危的物种。

阅读理解白颊长臂猿的答案

白颊长臂猿几乎常年都在树上生活。 行动的时候,能用单臂把自己的身子悬挂在树枝上,双腿蜷曲,来回摇摆,像荡秋千一样荡越前进,一次腾空移动的距离就有3米远,每次可以连续荡越8-9米。 雌白颊长臂猿还让刚出生不久的幼仔把手脚抱在自己的胸前,带着它一起在森林的上空飞速行进。 它们的动作灵活、自然、轻松、优美,如同飞鸟一般,有时在半空中还能做出“鹞子翻身”、“苏秦背剑”、“蜻蜒点水”等高难动作,使人感到惊心动魄,称之为高空“杂技演员”。 我国古代传说有一种叫做“通臂猿”的动物,神通广大,来去如飞,两臂相通,具有自由伸缩的能力,能够把一侧的臂缩短,而使另一侧的臂变长,这种传说的来历,可能就是由被神化了的长臂猿而想象出来的。 夜里睡觉也很有意思,总是坐在一根又细又长的树枝的末端,差不多刚刚能够承受它的体重,给人一种随时都会跌下来的感觉。 其实,这种奇特的睡觉方式对于它来说才是最安全的。 因为如果有天敌入侵,只要树枝轻轻晃动,睡在上面的白颊长臂猿马上就会发觉,立即就会轻舒猿臂,扬长而去。 白颊长臂猿喜欢吃各种植物的果实、树叶、嫩枝、花朵,以及昆虫、鸟卵等,但植物性食物占其食量90%以上。 白颊长臂猿的喉部长有喉囊,又叫音囊,喊叫的时候,喉囊可以胀得很大,使喊声变得极其嘹亮。 它是哺乳动物中的“歌唱家”,特别喜欢鸣叫,形式有雄兽的“独唱”、雄兽和雌兽的“二重唱”和雄兽及其家庭成员的“大合唱”等等。 特别是气势磅礴的“大合唱”,一般是成年雄兽首先发出引唱,然后成年雌兽伴以带有颤音的共鸣,以及群体中的亚成体单调的应和,“呜喂,呜喂,呜喂,哈哈哈”,音调由低到高,清晰而高亢,震动10谷,几千米之外都能听到。 每天至少鸣唱1-2次,有时多达3-4次,一般与天气变化有关,主要是在清晨和傍晚,每次鸣唱持续的时间短的只有2-3分钟,长则在20分钟左右。 遗憾的是,它们高昂悦耳的歌声也给自己带来了灭顶之灾,因为偷猎者正是根据歌声寻找到它们的。 白颊长臂猿的分布范围极为狭窄,仅限于云南南部的勐腊、江城、绿春和建水等几个县境内,在国外还见于越南、老挝、泰国等地。 白颊长臂猿上世纪60年代初期在云南勐腊县尚有一定数量,甚至在县城中每天清晨都能听到它们的叫声,总数约有500-600只。 从70年代起就已经逐渐绝迹,目前仅剩70只左右,即使在森林中,也很难听到白颊长臂猿的叫声了。 白颊长臂猿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濒危生活在热带森林因为很少所以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它们白颊长臂猿是印度支那地区长臂猿中分布最北、分布区最小、数量最少的种。 50-60年代,白颊长臂猿在云南南部有较多数量,仅西双版纳勐腊县约有130-150群,530-620余只。 80年代初期约有18群,70余只(杨德华等,1987),加上绿春的数量,可能有80-100只(马世来, 1988)。 80年代初期勐腊地区的白颊长臂猿数量比60年代初以前减少了86%。 而在80年代末期,勐腊的白颊长臂猿数量已不足40只(扈宇等,1989),绿春黄连山的白颊长臂猿可能接近绝灭。 越南北部的数量不及200只(Cao and Pham, 1994),老挝可能不及100只,本种的所有总数估什不足350只。 猎户们请不要再伤害他们啦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