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军事情报总局前局长称-乌对普斯科夫机场的袭击是最成功的 (芬兰军事作战能力)

2024-03-06 03:39:31来源:2021最新十大热门人气排行榜-科奇网作者:佚名 阅读量: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就乌克兰无人机袭击事件发表评论。她表示,基辅政权借助无人机在夜间袭击了俄罗斯多个地区的多个目标,幸好这些袭击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这次针对俄罗斯多个地区和平民用物体的袭击再次凸显了基辅政权的本质。据称,8月29日晚普斯科夫机场遭受无人机袭击,卫星图像显示至少有2架伊尔-76军用运输飞机受损,每架飞机成本约为8600万美元。乌克兰国防情报局证实袭击中有4架伊尔76飞机被摧毁,但尚有更多飞机受损情况正在确认中。

芬兰前军事情报局长佩卡·托韦里评论称,乌克兰对普斯科夫机场的袭击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他认为这将迫使俄罗斯采取行动,可能导致俄罗斯联邦不得不移走机场的飞机,甚至撤出防空设备以削弱其能力。托韦里认为,这是一次迫使俄罗斯做出重大决定的袭击,可能会导致俄罗斯调整其战略。他指出,爱沙尼亚边境的邻近性使得可能是从爱沙尼亚发送无人机,但他对此表示怀疑,认为爱沙尼亚政府不太可能允许在其领土上进行此类活动,因为这可能被视为敌对行为。最近乌克兰发动的无人机袭击地点一览如下。


百万苏军差点折戟芬兰,苏芬战争到底谁赢了呢?

1939年爆发的苏芬战争,就军事上来说,赢肯定是苏军赢了,但赢得极其窝囊;不过就战争的后果、影响来看,苏联是弊多利少,得不偿失的,更遑论赢?

先看苏联军事上的惨胜

1939年11月30日,在经过连续几天的边境交火后,苏军大部队开始侵入芬兰本土。这场由苏联挑起的战火,因为时值冬季,故又称“冬季战争”。一开始,苏军的计划实施得很顺利,芬兰的前线部队根本抵档不住苏军的猛烈攻击。

在南线进攻的苏军第7集团军正面,许多芬兰士兵有生以来首次面对坦克,惊慌失措地逃跑,而协同第7集团军沿拉多加湖北岸向西进攻的苏军第8集团军的进展也不慢。负责切断芬兰与瑞典之间陆地联系的苏军第9集团军更是攻势如潮,当面的两个芬兰民兵营根本就像是大象面前的蚂蚁一样,很容易就被赶开。而布置在最北边的苏联第14集团军也轻易地攻占芬兰极地重镇皮萨摩。

开战一周后,芬兰战线各处都在告急,但是苏军主力却忽然停下来休整,让芬军获得宝贵的喘息机会。为什么苏军会停下来呢?其实苏军有他们的苦衷。

首先是气候问题。1939年的冬季是欧洲百年来最冷的冬季,在芬兰地区夜间温度经常在摄氏零下35度左右,苏军坦克每两小时一定要发动一次,许多卡车的水箱都冻裂了,润滑油也常结冻,造成武器失灵。芬兰老百姓在许多地方都自发做到坚壁清野,逃难前把自己的房子烧成废墟;御寒准备不足的苏军即使占领了一个村庄也往往找不到房子住,只能挤在数量稀少的帐篷里。

气候之外,地形也是很大的问题。除了第7集团军外,其他三个军都发现自己被地形所困,他们进军路线上都是密林沼泽,机械化部队根本无法穿越,只能靠仅有的几条羊肠小道,少量芬军就可把它们封死。而苏军步兵大部份都是来自伏尔加河流域、乌克兰以及中亚等比较温暖地区的士兵,根本无法适应这种寒冷的雪地作战。少数一两个受过寒带作战训练的部队的实战能力也有问题。因此,苏军的战术机动完全被局限在道路附近,无力进行越野机动。苏军的车辆没有伪装,都漆成深橄榄色,士兵的作战服也是卡其布颜色,在雪地里非常明显,成为芬兰狙击手的最好目标。所以,各个方向上的苏军都不约而同地停下来休整,准备下一轮的进攻。

在南方,苏军花了10天的时间休整,芬军乘机加强曼纳海姆防线的力量。曼纳海姆抽调一个团增援拉多加湖北岸的防务。塔维拉到达该地区后,发现当地芬军在连日撤退下士气低落,便决定主动进攻,他的部队在深夜溜过结冰的湖面,突袭睡梦中的苏军第8集团军先头部队,虽未造成多少损失,但芬军士气为之一振。接着他把这种“打了就跑”的战术一再发扬,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搞得苏军士兵没法好好休息。

在最北方的苏军第14集团军相对好些,在成功占领皮萨摩后,继续向南进攻,但仍然不敌“白色死神”,只沿着“北极圈公路”推进90公里便被一个芬兰营给挡住了。苏军第7集团军在休息10天后,终于在12月17日重新对曼纳海姆防线发起攻击,他们攻击的协调程度非常差,连曼纳海姆都把他们称作“指挥紊乱,怪腔走板的管弦乐曲”。步兵用“人海战术”冲锋时,苏军坦克却没有出现,步兵在芬军猛烈的射击下尸横遍野。等到苏军坦克亮相时,他们的步兵也死得差不多了,芬军虽然没有多少的反坦克武器,却能轻易地接近到苏军坦克后方,用冻硬的木头塞人履带中,然后用各种方式千以摧毁。短短6天中,苏军就损失了239辆坦克,步兵损失更多,不得不在12月20日停止进攻。

苏军最大的败笔出现在中部战线。苏军第9集团军兵分三路,北路是第122师,中路是第163师,南路是第54师,另外第44师和第88师担任集团军预备队。芬军原本有两个民兵营担任警戒,战争爆发后后才东拼八凑编成第9师,紧急调到该地区。芬军第9师先派出部分兵力掩护北路和南路,在12月11日用1个团就把苏军第163师的补给线切断并包围起来,苏军派第44师前去解围,同样在路上被切成数截,落入“柴堆战术”的陷阱中。

又冻又饿的苏军在一个个口袋里既无法突围,又无法得到补给,连生火取暧都要担心芬兰人会从阴影中滑雪出来,往火堆里扔手榴弹,反观芬军,因为有机动力,他们可以在密林深处设立有火炉的营地,供部队轮流休息。从1939年12月11日打到1940年1月8日,苏军这两个师被彻底消灭,芬军统计到的尸体有2.75万具,另外不计其数的苏军官兵尸体掩埋在森林中的积雪下面,数月甚至数年后才被发现;芬军方面只有900人阵亡,1770人受伤。

与此同时,芬军还包围了苏军第122师及增援的第88师,他们要稍好点,没有全线崩溃,不过在整个战争期间,他们困守在一小块地区并蒙受重大损失。第55师则步第163师和第44师后尘,整个被芬军包了“饺子”。这之后在苏军第8集团军的防区,第18师和第168师也遭遇同第9集团军一样的命运,还陪上一个坦克旅。

这样的战果让苏联最高统帅部大为震怒,于是总司令被换掉,由在1939年指挥波兰战役的铁木辛哥元帅接任。他大量调集增援部队,兵力达90万人之多,火炮有2800门,在1940年1月7日组建了西北方面军,统一指挥第7集团军和新编的第13集团军(9个师又1个旅)。

苏军还在适应雪地作战方面进行一些紧急改进,同时对部队进行特训,要求坦克与步兵相互支援。在经过大量的轰炸与炮击后,1940年2月11日西北方面军在炮兵和航空兵火力支援下,对曼纳海姆防线发起猛烈攻击。这次苏军是只许胜不许败,各级指挥官完全不顾士兵和装备的消耗,一波波发起“人海冲锋”,芬军拼命抵抗,毕竟挡不住苏军数量上的优势,14日苏军第7集团军在苏马|附近突入芬军主要防御地带,但由于友邻第13集团军进攻受阻,未能如愿发展。

1940年2月15日,苏军在对芬兰实施的第二阶段进攻中,集团军第二梯队内的坦克军以2个坦克营约100辆坦克和2个步机枪营组成集团军的快速集群,向战役纵深发展胜利,这是陆战史上首次使用坦克编组快速集群的战例。8日,芬军主力撤守第二防御地带,苏军第7集团军企图以连续进攻突破芬军防御,但未能成功。28日,该集团军变部署后再次发动进攻,于3月2日进至芬军后方防御地带,从东北方向对芬军维伊普里集团实施包围;其左翼部队则在波罗的海舰队配合下,越过冰冻的维堡湾,在维纳约基附近切断通往首都赫尔辛基的公路。3月12日,苏第13集团军也突破曼纳海姆防线,强渡武奥克萨河,向凯基萨尔米方向发动进攻。

芬兰此刻已经无力再战,不得不寻求外交途径;而苏联也急于找机会结束这场两败俱伤的战争,以让疲惫不堪的队伍得到喘息,另外春天将近,解冻后芬兰大部份国土会变成泥泞不堪的沼泽,更不利于作战。

1940年3月12日,苏芬双方在莫斯科签署和约,次日停战,战争宣告结束。此次战争历时70多天,苏联获得意料之中的胜利并如愿以偿地得到芬兰的卡累利阿地峡那块土地,但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了,部队伤亡近50万人(实际数字可能多一倍),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从列宁格勒一路到莫斯科,稍微像样一点的医院都挤满了伤兵。芬军损失6.8万余人,其中死亡2.5万人。通过战争,苏联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严重损害了与芬兰的关系。

就战争的后果、影响来看,苏联是弊多利少、得不偿失的

首先,苏芬战争客观上好比为丛驱雀,为渊驱角,把本可以团结和利用的友好邻邦芬兰推向德国的怀抱,使之为虎作怅。

战前芬兰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中立国。1938年春,芬兰曾首次拒绝苏联提出的调整两国边界租借芬兰湾某些岛屿的建议、要求,同时坚定地表示:

1939年4月,当希特勒要求同芬兰订立“互不侵犯”条约时,亦同样遭到芬兰的拒绝。正如当时芬兰总理马尔霍·吉科宁所说的那样:

然而,苏芬战争使芬兰丧失了12%的国土和森林资源,丧失了13%的国民财富,伤亡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10%以上,有42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这惨重的战争灾难不能不播下芬兰人民民族仇恨的种子。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芬兰之所以与罗马尼亚(1940年被苏联强占了5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和40多万的人口)等国加入德国侵略集团,乃是为了实现民族复仇。不难想见,如果没有苏芬战争,芬兰将会始终保持中立。倘若如此,那么1941年夏德寇北方集团军借道芬兰进攻苏联时,将会遭到芬兰强烈的抵抗,芬兰很可以跟丹麦、挪威一样成为反对法西斯德国的一员,而不至于变成为对苏联作战的国家。

其次,苏芬战争暴露了苏军的弱点,也严重削弱了苏军的力量,加速了苏德战争的爆发。

苏联原打算能很快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而事实上战争进行得非常激烈、艰苦,历时3个多月。战争初期,苏军和芬军的兵力、武器装备悬殊很大,苏军的炮兵火力约为芬军的3倍,迫击炮和机枪火力约为芬军的2倍,苏军1个师有坦克5000辆,而芬军连1辆也不具备;但是在机动能力方面,芬军战斗部队及支援部队均装备有滑雪板,能够实施远距离越野机动,而苏军是机械化装备,主要依靠宽阔的道路实施机动,一旦道路受阻,士兵只得以徒步越野。

仅索木斯·萨米尔一役,芬军旗开得胜,全歼苏军余人,俘虏1500人,击毁苏军火炮70门、坦克50辆,缴获270部车辆和1000多马匹。而芬军仅伤亡2700人。加之时值隆冬严寒季节,苏军缺乏在严寒地带作战的训练和装备,因受冻而伤亡的人数与战斗伤亡人数几乎相等。

初期战争的失利,迫使苏军投入更多的兵力和作战物资。在第二阶段的战役里,苏军主要依靠飞机、大炮的轰炸,才得以将芬兰的曼纳姆防线炸开一道缺口。最后在结冰的芬兰湾上可以进行坦克战的情况下,苏军动用了数十万的兵力进攻芬兰,芬兰政府才请求议和。苏联考虑到当时国际舆论、国际形势及占领芬兰的后果,亦同意议和。

苏芬战争虽然以苏军的胜利而告结束,但旷日持久的大规模激战耗费了苏联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整个苏芬冬战中,苏联先后调动了10多万军队,伤亡达21万,这无疑削弱了苏联的军事实力,直接影响到未来的抵抗法西斯侵略战争。

苏芬战争中,苏军在兵力、武器装备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却连遭挫折的事实不能不使西方国家特别是法西斯德国对苏联的强大产生怀疑,英国军事史学家利德尔·哈特曾指出:

德国陆军参谋长哈尔德在1941年6月中旬的日记中就曾写下“我们低估了俄国”这句话。英国首相丘吉尔也分析道:

1940年下半年德国参谋总部根据希特勒指令制定的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一作战方案之所以要求用闪电战击溃苏联,在相当程度上是希特勒在制定计划时认为,苏军在弱小的芬兰面前尚遭挫折,何以顶得住德国闪电式的强大攻势?因而,德国 指望在一个半月至两个月内占领苏联。并在西线战役尚未取得彻底胜利时就胆敢挥师贸然进攻苏联,使苏联没有完全作好准备的情况下,被迫仓促应战,造成了卫国战争初期的巨大损失。

再次,苏联凭武力征服得到的芬兰的部分领土和权益在以后的卫国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微不足道。

肯定苏芬战争者主要认为其在卫国战争中起的重要作用,但实际上,苏联虽然获得了多平方公里的芬兰领土,使苏芬两国在靠近列宁格勒的边界线向芬兰方面移动了15公里,并取得租借汉科半岛30年等权益,但是这并非如苏联想象的那样有效。

事实表明,它在苏联卫国战争中所起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为了避免同德国发生冲突,苏联在用武力得到的芬兰领土上并未很好地设防,甚至限制西北部各军区在国境线上的集结和展开,同时也以为夺得这150公里空间的天然屏障,就可高枕而卧,从而放松了对德国侵略者假道芬兰从该地区突破的警惕,致使苏联在列宁格勒的设防也很薄弱。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军防线顷刻崩溃,德国北方兵团的先头部队在1941年6月2日当天就深入苏联境内达50公里。尽管苏军各部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可收效甚微,根本抵挡不住德寇的闪电攻势。6月底,德国进抵西德维纳河,7月1日占领里加,7月10日攻入普斯科夫。

在战争的头3个月,德国北方兵团向前推进了450—500公里,8月底德国就占领了列宁格勒东南方向的托斯纳、姆加等地,同时假道芬兰沿涅瓦河左岸向拉多加湖推进,9月8日德军进攻到拉多加湖南畔,占据了什利谢尔堡,从陆上封锁了列宁格勒,9月17日列宁格勒亚历山大罗夫卡电车终点站被德军占领,18日又占领乌利茨克,列宁格勒危在旦夕。

正当德国迅速击溃苏军防线而顺利地向苏联境长驱直入之时,芬兰军队亦乘机收复了失地,从卡累利阿地峡进攻的芬兰两个集团军也打到了1939年苏芬冬战前的边境上。由此可见,苏联占领的芬兰领土及所取得的权益对防御和阻止希特勒德国的进攻并没有起多大作用。列宁格勒最终之所以未能陷入敌手,根本不是因为苏芬战争使苏联得到天然屏障的缘故,而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的列宁格勒军民顽强抵抗、浴血奋战的结果,是千百万苏联人民在长达90天的英勇战斗中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综上所述,苏芬战争中,苏联虽然拥有军事上的惨胜,却给自己带来了弊多利少、得不偿失的后果,这是一场双输的战争。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