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军事占卜-孤虚术 (中国现代军事思维导致于什么期间)

2024-03-06 01:23:58来源:2021最新十大热门人气排行榜-科奇网作者:佚名 阅读量:

【摘要】 现代中国人的生存随同着各种迷信,连军事家也置信超验的力气能够影响抗争的输赢。为了使自己所排布的军阵,能对准死敌最空虚的方向,现代的军事家会求助于孤虚术。孤和虚是由干支相合而发生的一组概念,孤虚术是纯用干支推算来占卜择吉的数术。当年、月、日和东、南、西、北各方向,都改写为干支方式,就可以开局孤虚术的占卜了。它的基本原理是从岁时数据登程,推算出孤和虚所在的方位,而后以背孤击虚的运用准则,来安顿战场。孤虚术曾对后人的生存和玉壁之战等现代战例,发生过必定的影响。

【关键词】 孤虚术;六甲孤虚;背孤击虚;玉壁之战

孤虚术也称六甲孤虚术,它是纯由干支推算来启动占卜的一门数术。作为一门新鲜的数术,孤虚术最关键的运行在军事占卜畛域,依据岁时来选择布阵和攻防的方位。从今人的角度看,孤虚术固然是一种迷信,没有任何适用价值可言。但在敬重各种超验力气的现代中国,把握孤虚术却是兵家必经的基本素养。在很长一个期间里,孤虚术关键都是在军事占卜畛域运行,是兵家学说的一局部。由于军事执行的须要,兵家的孤虚术,开展出了一个宏大的学术体系,并见诸从《汉书》到《宋史》的正史各部艺文志的记载。虽然上述这些著述,一部也没有传达上去,可孤虚术在中国不时有序传承,直到很晚近的时代。孤虚术被记载但传达不广,究其要素,孤虚作为一种数术,要坚持它的奥秘感。即使有文字的记载,为了坚持其奥秘性,也都不肯明确地讲述那本不复杂的原理,以所谓到达民可使由之,无法使知之的效果。

自湖北周家台秦简出土以来,学界从新留意到孤虚术,已有了许多有益的成绩。如卢央《中国现代星占学》,在其《干支通说》一章中,即辟出《六甲孤虚》一节。刘乐贤《从周家台秦简看现代的孤虚术》和龙永芳《现代孤虚术小议——兼论周家台秦简中的孤虚法》两篇论文,从周家台秦简有关孤虚术的记载登程,对孤虚术做了阐发。秦建明、傅来兮《中国现代的孤虚奇谋》,对政治、军理想践中的背孤击虚做了阐释。本文旨拨开孤虚术外那层厚厚的术语外壳,从基础的概念登程,以玉壁之战为例,详细论述孤虚术的占卜原理和方法。

一、释孤虚术

中国现代的兵家,也有那个时代的局限,以为抗争的胜败遭到超验力气的影响。现代的兵家因此也有许多自己的忌讳,例如分野当太岁之国,无法对外兴师作战;军队无法逆岁兴师,也就是无法攻打分野得木星之国;无法在甲子日作战等。为了最大限制趋利避害,使超验的奥秘力气为我所用,现代兵家必学星象、占卜常识。唐代军事家李靖就是一个精风角、鸟占、云祲、孤虚之术,为善用兵的典型,他所作的《卫公兵法》也少量的保管了各种行师占卜的事迹。所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兵家类》的序文在提到孤虚、王相之说时讲故兵家恒与术数相出入,术数亦恒与兵家相出入。而某些术士,更是不无自得地说:

行师者能以三九用日,五行用时,孤虚用地,云气星河用天,沈机用人,未有不建拔世之功者也。

关于大少数人来说,接触到孤虚这个词,是由于《孟子》中一句驰名的话天时不如天时,天时不如人和。东汉赵岐为之所作注解说:

天时,谓时日支干、孤虚、王相之属也。天时,险阻、城池之固也。人和,得民意之和也。

朱熹读《孟子》至此,解释道:

孤虚,以方位言,如俗言向某方利,某方不利之类。

因此,咱们可以说孤虚术是一种关键在军事畛域运行,依据岁时不同来选用无利驻扎或进攻方向的择吉术。

孤和虚的概念是从天干地支派生进去的。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是中国人十分相熟并频繁经常使用的两组概念,但是地支比天干多出两位,不能白璧无瑕地与天干配对,这就发生了缺憾。所谓:

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天有孤虚,地阙西北,未有常全而不缺者。

这种不能配对的缺憾,就称之为孤,由孤再派生出虚的概念来。孤虚概念现存最早的完整解释,来自《史记集解》。《史记·龟策列传》记日辰不全,故有孤虚,裴骃《史记集解》注解如下:

甲乙谓之日,子丑谓之辰。《六甲孤虚法》:甲子旬中无戌亥,戌亥为孤,辰巳即为虚。甲戌旬中无申酉,申酉为孤,寅卯为虚。甲申旬中无午未,午未为孤,子丑即为虚。甲午旬中无辰巳,辰巳为孤,戌亥即为虚。甲辰旬中无寅卯,寅卯为孤,申酉即为虚。甲寅旬中无子丑,子丑为孤,午未即为虚。

在干支计日法中,每一轮回六十日,依其起始日标志为甲子旬、甲戌旬、甲申旬、甲午旬、甲辰旬、甲寅旬。纯应用干支推算的孤虚术,也因此被称为六甲孤虚术。一旬之中,十天干只能与十地支相配,配不上的两个地支,就称为孤。这就是前引文中甲子旬中无戌亥,戌亥为孤的由来。

确定好孤之后,在现代中国子午卯酉(北南物品)坐标系下与孤相对的位置,也就是沿地支顺序后数六位便是虚。《武备志》对上述裴骃所解说的六甲孤虚术作了总结,简化为旬孤虚例的口诀:

甲子旬孤戌亥虚辰巳,甲戌旬孤申酉虚寅卯。

甲申旬孤午未虚子丑,甲午旬孤辰巳虚戌亥。

甲辰旬孤寅卯虚申酉,甲寅旬孤子丑虚午未。

因各旬均以甲日扫尾,旬孤虚是真正意义上的六甲孤虚术,也是孤虚术的早期形态。湖北荆州所出土的周家台秦简保管了一组秦代经常使用旬孤虚占卜的资料。

甲子旬,戌亥为孤,辰巳为虚,道西北入。

甲戌旬,申酉为孤,寅卯为虚,从西南入。

甲申旬,午未为孤,子丑为虚,从南边入。

甲午旬,辰巳为孤,戌亥为虚,从西北入。

甲辰旬,寅卯为孤,申酉为虚,从南边(入)。

甲寅旬,子丑为孤,午未为虚,从北边入。

这里道乃是盗的通假字,秦代的人们以为盗贼会趁虚而入,因此要应用孤虚术卜占各旬孤和虚的方位,做好防范。即以孤虚循求盗所道入者及减(藏)处。由于不同日子,盗贼(客兵)会从不同的方向来入侵,因此行军在外,安营扎寨尤其要留意孤虚的方位,并预作预备和安顿。

秦简中所表明的旬孤虚,与南朝宋裴骃的《史记集解》,明朝的《武备志》都分歧。这说明孤虚术从先秦直到明清代有传承,其基本原理没有什么变化。孤虚术在起初的开展,在于打破了六甲的限制。以旬孤虚为基础,开展出年孤虚、月孤虚、日孤虚和时孤虚。

在新的年孤虚、月孤虚、日孤虚系统中,十二地支每一个都有自己对应的孤和虚。月孤虚、日孤虚的原理和口诀与年孤虚相反,实践上是由年孤虚派生的。《武备志》所引见的年孤虚术孤和虚确定方法是,假设子年纪君后一位亥是孤也,对冲巳为虚也。这段话的意思是,恣意地支,按子丑寅卯的顺序,逆向左读一位即是孤,确定孤后,顺向右读六位就是虚。如玉壁之战出当初丙寅年,寅逆向左读一位是丑,丑顺向右读六位是未,所以丙寅年孤丑,虚未。

据此可以得出全十二地支孤虚对照的数据表格(见表1)。

月孤虚与日孤虚的推算原理,全同年孤虚,惟一须要留意的是,在干支纪月法下,以十一月为子,十二月为丑,以此往后推算。依据下面总结的十二地支孤虚对应相关,《武备志》记载了年、月、日、时孤虚的口诀,年孤虚例口诀如下:

子年孤亥虚巳,丑年孤子虚午。

寅年孤丑虚未,卯年孤寅虚申。

辰年孤卯虚酉,巳年孤辰虚戌。

午年孤巳虚亥,未年孤午虚子。

申年孤未虚丑,酉年孤申虚寅。

戌年孤酉虚卯,亥年孤戌虚辰。

月孤虚例口诀如下:

正月孤丑虚未,二月孤寅虚申。

三月孤卯虚酉,四月孤辰虚戌。

五月孤巳虚亥,六月孤午虚子。

七月孤未虚丑,八月孤申虚寅。

九月孤酉虚卯,十月孤戌虚辰。

十一月孤亥虚巳,十二月孤子虚午。

日孤虚例口诀如下:

子日孤亥虚巳,丑日孤子虚午。

寅日孤丑虚未,卯日孤寅虚申。

辰日孤卯虚酉,巳日孤辰虚戌。

午日孤巳虚亥,未日孤午虚子。

申日孤未虚丑,酉日孤申虚寅。

戊日孤酉虚卯,亥日孤戌虚辰。

时孤虚例口诀如下:

子丑时孤戌亥虚辰巳,寅卯时孤子丑虚午未。

辰巳时孤寅卯虚申酉,午未时孤辰巳虚戌亥。

申酉时孤午未虚子丑,戌亥时孤申酉虚寅卯。

二、释背孤击虚

孤虚术的运行在于时空转换,将以干支所记的岁时,转换为方位,再行择吉。在军事上的运行,就是将岁时数据,转化为布阵和主攻方向的方位数据。

经曰:讨伐皆有向背,知之者胜,不知者败。其太岁……孤虚、岁月、日时、刑杀大小审而用之,可以知其输赢,易其成败。

兵家称用孤虚之时,须观年月所建,建乃是斗建的含意,因此了解孤虚术的时空转换规律,要从斗建讲起。

干支相合最后仅用于纪日。应用斗建的方式,十二地支也开局被用于标志十二月和十二个方向。依据后人不甚迷信和完备的天文常识,他们以为当冬至日黄昏时,北斗七星斗柄指向正北边。据此,后人将冬至日作为观测斗建周期的终点,将北斗斗柄指向正北的方向,称为子向,将冬至日所在的农历十一月称为子月。以子为终点,后人依斗建顺时针移动方向,调配十二地支,并将天球十二等分,建设起子午卯酉(北南物品)的坐标系。斗建方位成为确定春夏秋冬四仲的关键依据,而子午卯酉四个方位也被称为四正。由斗建开展出的这一方位体系,在《淮南子·天文训》中,获取了最片面的论述:

子午、卯酉为二绳,丑寅、辰巳、未申、戌亥为四钩……日冬至则斗北中绳,阴气极,阳气萌,故曰冬至为德。日夏至则斗南中绳,阳气极,阴气萌,故曰夏至为刑。

《淮南子》的岁时、方位体系见图1。

明了十二地支在现代子午卯酉坐标系内的方位后,就能明确孤虚术是如何实现时空维度的转化了。无论占卜者依据了年、月、旬、日、时哪一种孤虚术,占卜终点所依据的地支数据都是岁时,而占卜出的孤虚数据则是方位。周家台秦简记:

甲子旬,戌亥为孤,辰巳为虚,道(盗)西北入。

就是说,甲子旬时孤在戌亥,也就是西北边位,虚在辰巳也就是西北边位。盗贼会趁虚而入,也就是从西北边向来侵犯。关于客人家来说,盗贼会趁虚而入要加以防范,关于进攻的客兵来说,就是要找准对手虚的位置,发起进攻。

兵家将孤虚术的运行,名之为背孤击虚,就是从战场孤的方位登程,向虚的方位进攻。

凡用兵,行军,斗战或赌钱,争讼,捕捉宜背孤击虚,大胜。

背者为孤,击者为虚也……故兵法曰:背孤击虚,一男性当五丈夫。此之谓也。

在孤虚术下,十二地支中的每一个或每一组,都已确定下了孤和虚的方位。接上去,只需选定适宜的岁时数据,就能找到惟一的孤虚方位,从而确定主攻方向。后人依据极为豪华的情理,确定了如何在年孤虚、月孤虚、旬孤虚、日孤虚当选用适用方法。那就是,军事执行的规模越大,行军和作战的耗时往往也就越长,须要对应期间跨度越大的岁时数据来确定孤虚方位所在。

宋代的《虎钤经》记载,一人已上用时孤虚,万人已上用日孤虚或月孤虚。

《武备志》记载的复杂些,说:

万人已上用年孤,千人已上用月孤,五百人用旬中孤,百人已上用日孤,十人已上用时孤。

虽然孤虚术运用的基本原理并不复杂,只是背向孤方面向虚,但孤虚术的占卜还是要弄出一套请孤虚神仪式。《武备志》以庚申日为例记载了孤虚术的祝祭法:

庚申夜,面北用枣汤七盏、金钱七分、云马七匹、香灯、五果铺设供养。用过通钱十五文,取一文放在香前,余者用一小盒盛之。放香上渡过吉祥祷祝,时合手钱掷下。字者同靑绢带子系之,馒者用皂绢带子系之,馒者用皂。定双手擎钱,黙念咒。

咒曰:

天宁宁,地宁宁。孤虚虚神,举意如吾意。神不离吾左右,急急如律令敕摄。

为了示意得神力护佑,孤虚术在祝祭时,还要用到自己的公用符纹。若单日祝祭,要在左手画上孤虚三星黄帝神符,若双日祝祭,则要在右手画上孤虚四星黄帝神符,见图2。

祝祭完毕,要再念出孤虚方呪,其词:

背向孤方面向虚,行兵出外不迍输,

吾今会得孤虚法,一卒须能敌万夫。

吾奉太上老君神水,咒急急如律令。

孤虚术自身岁只是种迷信,但仍不失为鼓舞临阵士气的精气武器。许多兵书里,都记载了这样一首《孤虚诗》,用极为夸张的笔法渲染了孤虚术背孤击虚的效果:

面向虚神背抵孤,一兵猛虎胜千人。

有人会得孤虚法,一战交他百万输。

可必定留意的是,孤虚术作为兵家必经的占卜法,本无秘密可言。作为防卫的一方,也会算准孤虚方位,并对自己虚位所在,增强进攻。孤虚术占卜出的虚位,因此往往成为敌军防卫最严密的方位。对此,孤虚术作为精气武器鼓舞士气的一面,就充沛地展现进去,《虎钤经》上记载:

如或敌在虚,久战而不败者,切无法引退,但并力击之,必胜矣。

那么,孤虚术这种精气武器到了战场上,真的会对战局发生影响么?这须要用实战来测验。

三、孤虚术的运行与玉壁之战

孤虚术是孤虚概念衍生出的数术。干支相合不尽,地支缺乏称为孤,与孤对冲位为虚。借助建除家构建的子午卯酉(北南物品)坐标系,十二地支转化为十二个方向,孤虚也就转化为方位概念。孤虚术就是应用岁时数据来启动方位择吉的数术。最早的孤虚术是旬孤虚,也称为六甲孤虚术。

六甲孤虚以甲子旬为首,甲子为阳始,甲子旬孤戌亥,戌亥为西北边向,是天门。有孤虚术的这一意识登程,构建了奇门遁甲中的天门地户观点;确定八卦之始乾卦为天门,对应西北边向;并最终开展出天有孤虚,地有完整,小人无法过火谋求完美圆满的哲学观点。

历日各旬六甲皆有孤虚,再为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调配了五行属性之后,各旬便有了五行空亡。联合占卜者的八字合建除值神、六壬择吉,孤虚术不只可择方位吉,也可择吉日,成为民间一种宽泛经常使用的占卜术。在把握了孤虚术的基本方法后,就可以在实证中启动验证了。史书中有关迷信孤虚术的事例不少,如史上最驰名的孤虚术学习者,是陈武帝陈霸先,他似乎不只学习,而且坚信孤虚术,分内青眼相熟此类数术的吴明彻。明末清初的驰名学者黄宗羲,还把握孤虚术,并将其教授给了另一位遗民学者,曾为鲁监国造历法的王正中。黄宗羲还大加感叹说传吾绝学者,仲㧑一人耳!孤虚在军事运用方面记载最详细、对中国历史也最大的是南北朝前期的玉壁之战。

东魏天平四年(西魏大统三年,537年)沙苑之战,东魏大败,弃甲二十万。东魏方面对河东地域的管理急速解体,国界限从黄河边不时收缩到当天山西省临汾市左近的晋州平阳城。西魏方面为保有新占有的土地,屏障辽阔富庶的晋南平原和财政命根子河东盐池,就在紧邻晋州的汾河下游南岸,今稷山县境内物品向黄土塬之上,建设了玉壁城。从玉壁之名看,大概是过去旧有的一个坞壁。河桥之战后,西魏王思政移驻此处,并将其扩建了玉壁城,在这里设置了西魏的并州(后改晋州)。东魏兴和四年(西魏大统八年,542年),东魏的实践统治者高欢第一次性围攻玉壁,王思政进攻有方,高欢未能攻克。

东魏武定四年(西魏大统十二年,546年)秋,高欢再起倾国之兵四十万,围攻玉壁,宿愿收到围点打援的效果,一举覆灭西魏军主力。他自己在晋阳会集大军,从晋州登程间接攻打玉壁;河南大行台侯景率领偏师从河阳地域登程,越过齐子岭向玉壁侧后地域进攻。

当年九月,高欢大军解围了玉壁城。从当天稷山县玉壁陈迹的实况来看,玉壁城的城北确实是天险。首先,汾河为玉壁城北侧提供了自然屏障,再加上那几近90度的箱状山崖,玉壁城也确实是天险千余尺。玉壁城北的天险,促使高欢最后把主攻方向定在地势相对陡峭的城南。东魏大军最后从玉壁城的南面起土山、凿纯粹攻打,但被西魏方面韦孝宽所率领的守城军成功抵御。就在这攻城碰壁之际,术士李业兴向高欢谏言,以为依据孤虚术大军的主攻方向当改为城北,从北往南进攻。史书上记载:

(武定四年九月)用李业兴孤虚术,萃其北。北,天险也。乃起土山,凿十道,又于东面凿二十一道以攻之。

(高欢)又听孤虚之言,于城北断汾水,起土山。其处天险千余尺,功竟不就,死者七万。气逆天之咎也。

李业兴是如何用孤虚术算出主攻方向应当在北呢?玉壁之战从武定四年九月开局,到十一月完结,前后五十多天,即使扣去在主攻城南的日子,也还有约四十天,这显然不适宜经常使用旬孤虚和日孤虚。依照前述万人已上用年孤的记载,李业兴应当是经常使用年孤虚来占卜的。

武定四年(西魏大统十二年,546年)为丙寅年,前述寅年孤丑虚未。依据孤虚术背孤击虚的运用准则,应当背向丑位面向未位进攻。在子午卯酉(北南物品)坐标系下,丑位为北偏东30°,未位为南偏西30°。这就是李业兴劝高欢大军改从北侧和东侧主攻的通常依据。不过李业兴预计不会向高欢详细解释

这些孤虚术的原理,而是向高欢和他的将军们吹牛什么吾今会得孤虚法,一卒须能敌万夫;有人会得孤虚法,一战交他百万输等大言。

虽然东魏大军遵照了孤虚术占卜的结果,改从丑位向未位进攻,但依然没有取失利利。他们从当年九月底开局至十一月初,从玉壁城北侧和东侧,仍是起土山,凿纯粹延续攻城约四十天,满载而归,最终因高欢自己病重而不得不撤军。

在这环节中,高欢大概真的置信了李业兴的孤虚术,坚决了自己攻城的斗志。这使得玉壁攻城战劳苦功高的迁延了五十多天,最终落得一个神武苦战六旬,伤及病死者十四五死者七万人,聚为一冢的凄惨终局。

玉壁之战深上天影响了高欢的生命和中国历史的进程,李业兴孤虚术也被选作玉壁之战的失败的替罪羊而名著青史。不过,孤虚术的占卜既然要通过祝祭,孤虚术便有了神格。若依孤虚术而胜,那自然是神兵加持,术士有功;若如玉壁之战这般惨败,便是心不忠诚,或遭神灵厌弃,与术士有关。理想上,李业兴频频为高欢行军占卜和领导,都是十分轻易的,用他自己的独白说是:

彼若告胜,自然赏吾;彼若凶败,安能罪吾?李业兴自己没有由于玉壁惨败而遭就任何处分,却由于算准了高欢继任者高澄的死期,而触怒至尊被杀。

玉壁之战迷信孤虚术,所留下的经验是深入的。唐人卢藏用曾向迷信的武则天进言,指出将抗争胜败寄予于孤虚术的虚妄。卢藏用提出,要把干支五行上所附加的过多占卜意义去除,复原到甲子所以配日月,律历所以通岁时,金木所以备法象的原本面目。将屈政教而就孤虚,弃信赏而从推步称为诡言。他着重指出只需兵强将智,粟积城坚,就算攻城一方屡转魁刚罡,频移太岁,坐推白虎,行计贪狼用尽各种数术的手腕,也只会使自己的攻城大军如蚁附那样疲倦和伤亡,无法能取失利利。这就叫做人事苟修,何往不济?

与卢藏意图见相若的还有清代的四库馆臣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术数类存目》《参筹秘书》的提要中直白的写道:

夫天时之说,见于《孟子》,则孤虚旺相,亦属旧文。然周兴纣灭,同一干支。我往彼亡,难分互忌。军政不修,而规规以小术求输赢,末矣。

回望由于迷信李业兴孤虚术而伤亡沉重的玉壁之战,卢藏用和四库馆臣的话,正是对玉壁之战西魏韦孝宽预备充沛进攻胜利和东魏高欢匆促攻城怀恨逝世的写照。

这里无妨再回顾一下《孟子》中那句天时不如天时,天时不如人和,从孤虚术的角度看。那就是经由岁时数据转换得来的阵位方向,要听从于战场的详细状况。既然布阵首先要听从战场的详细状况,那么也就从基本上否认了排兵布阵要参考孤虚术的正当性。

《尉缭子》开篇的《天官第一》更进一步论说道:

今有城,物品攻不能取;南北攻不能取;四方岂无顺时乘之者耶?然不能取者,城高池深,兵器备具,财谷多积,豪士一谋者也。若城下池浅守弱,则取之矣。由此观之,天官时日不若人事也。

四方岂无顺时乘之者耶?就是说,无论何时攻城,从孤虚术的角度看,总能找到虚位所在。攻城不下,是由于守城者预备充沛,而不是攻城者不顺天时。

既而后人已对军事占卜中的孤虚术做了如此充沛而深入的反思,从通常和通常上都给予了否认。那么以《太白阴经》为代表的兵书,为什么还一边否认孤虚术,一边又记载和传承孤虚术呢?《太白阴经》中的《杂占总序》很能说明疑问:

人若谋成策员,则天地、日月、四时、鬼神皆合之。

人若谋缺策败,虽使大挠步历,黄帝拔元,甘德占星,巫咸望气,务成灾变,风后孤虚,欲幸其胜,未之有也。

盖天道助顺,所以存而不亡。若将贤士锐,诛暴救弱,以义征不义,以有道伐无道,以直取曲,以智攻愚,何患乎天文哉!可博而解,无法执而拘也。

抗争中的天道,不是天文历象,而是抗争的正义性。正义的抗争才干以有道伐无道,至于风后孤虚等等这些数术手腕,加在一同还抵不过人谋,可博而解,无法执而拘也。

由此可见,在通达的后人心中,孤虚术关于抗争输赢的影响不过在有无之间。而若细究孤虚术在民间占卜择吉中的运行,则只能用不经来描画。解缙曾经上封事说:

治历明时,授民作事,但伸收获之宜,何用建除之谬?方向煞神,事甚无谓。孤虚宜忌,亦且不经……所宜著者,日月之行,星河之次,仰观俯察,事合逆顺,七政之齐,正此类也。

孤虚术由纯干支推算而起,而又借助地支与方向、月份、历日、值神的对应相关,而演变出各种吉凶、生死之状。不只在迷信上,就是在天文历象上,在军理想践上,在日常生存中,都是缺少依据,无法能灵验的,后人对此已有少量反思。天无阴阳,惟有道、有得者居,国度和军队的命运只能靠人谋去争取而不能寄予于天命。但是,由于后人关于超验力气的虔信,史书中留下了关于孤虚术的斑斑记载,咱们了解和钻研孤虚术,无利于肃清一些史书浏览的阻碍,参与一些对后人行事方式的了解。


什么现象存在军事思想发端阶段

第一阶段:初见蓓蕾夏商周(形成阶段)1,时间: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8世纪,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2,战争的主要特点是:兵器以木器,石器为主,作战方式基本是以密集队形进行集团肉搏正面冲杀.只是到了商代以后才逐渐以车兵为主,作战中形成了以车兵为核心的方阵队形,产生了一些萌芽的军事思想.3,军事思想:一是把军事视为对内统治的特殊手段.由于当时所受外部侵略少,军队主要承担了治理诸侯和镇压奴隶反抗的任务.二是以“礼”和“刑”为治军的基础.三是迷信色彩重,形成了以天命为主的战争观.战例有春秋战国宋楚两国的泓水交战.代表作:《军政》,《军志》第二阶段:春秋战国渐成熟(成熟阶段)1时间: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末,它是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2战争特点:这一时期,战争的变化和发展比较明显,一是从战争形态来看,争霸战争,兼并战争非常激烈,频繁,大约有600多次,用兵数量也逐渐增多了,由几千人发展到几十万人;战争的时间也长了,以前的战争,一战就解决问题,到后来有打几个月的甚至经年不息.二是从军事技术来看,铁兵器的制造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军事筑城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的国家筑了方城,长城;攻守的器械也开始增多,如云梯的使用.3,军事思想:一是形成比较完整的战争观,如“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已被各国所接受;二是总接出了一些战争的指导原则,如“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知己知彼,百战不贻”等;三是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外交斗争同时或交互进行.如晋,楚城濮之战,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这一思想.这一时期产生了一些有名的军事专著.被封建社会一直视为兵学经典的〈武学七书〉中,就有5部产生在这个时期,其中包括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军事理论的奠基作〈孙子〉代表作:〈孙子〉 〈吴子〉 〈孙膑兵法〉,〈司马法〉 〈尉缭子〉,〈六韬〉等第三阶段:发展时逢秦五代(发展阶段)但艾版纵横谈指出:中国军事思想在封建社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时间:大约从公元前3世纪---公元10世纪中叶,我国经历了秦,汉,晋,隋,唐诸王朝,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上升阶段.2,战争特点:秦朝统一天下后,进入了以铁兵器为主的时代,骑兵成为战争力量的主角,出现了新的军种---舟师水军.3,军事思想:一是战略思想趋向完善,成熟,诸葛亮的〈隆中对〉成为当时的决策楷模.二是出现了许多总结军事斗争经验的兵书,特点是通过战例来说明问题.如〈李卫公问对〉第四阶段:自成体系宋嘉佑(体系阶段)1,时间:大约从公元960年到1840年,我国经历了宋元明清(前期),这是封建社会会的后期,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体系的重要时期.2.战争特点:火器逐渐普遍使用,战争进入了冷热兵器时代3,军事思想:一是武学开始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并确立了兵书的正统地位;二是兵书数量繁多,门类齐全,共1815种,占古代兵书总数的3/4以上;三是兵书概括性强,自成体系,宋仁宗将〈武经七书〉列为武学必读之书.使散乱的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体系,自成一家.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众所周知,不同时期,不同代表的人物产生的军事思想是不一样的.以孙子兵法为例简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一)以仁为本的战争观,这一思想大约形成在奴隶社会的初期,到奴隶社会的末期基本成熟,以仁为本的战争观,主要包括两层含义:(1)战争支柱--以仁为本.〈司马法〉开宗明义:“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为正.正不获意则权.”(2)战争一则出师有名诚然,这种朴素的战争观思想,是受当时的历史条件限制的.它代表的毕竟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讲仁义只是为了处理新兴地主阶级内部之间关系,要“民”心甘情愿地服从他们的统治.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还是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当然,这也是为后人认识战争,研究战争奠定了基础.比如“得道者多助.”以及对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区别等,都是从这种朴素的战争观思想发展进化而来的,甚至有的思想到现在还在运用.(二)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指导原则孙子站在新兴地主的立场上,用当时比较先进的思想和方法观察战争,旗帜鲜明的从理论上支持战争,号召人们积极研究和参加战争,他提出的四战思想(重战思想,慎战思想,备战思想,善战思想)构成了“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战争指导原则.1重战思想.重视战争,重视对战争的研究和准备.孙子兵法认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众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不能不认真研究和对待.2慎战思想.即慎重对待战争,不轻易言战.“非利不动,非得不用, 非危不战.”等军事思想对我们处理国际问题和地区冲突很有参考价值.3备战思想.“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4,善战思想.就是要会用兵打战.一是注重以道为首的多因素制胜论.二是庙算论,战前要算,要对战争全局进行计划和统筹,定出可行的战略方针.三是诡道制胜论战例:马陵之战齐军之所以获胜是三个原因:一是待时适机,正确的选择了出兵的时机和方向,确保了战争的主动权;二是运谋得当,减灶诱敌;三是设伏得法,选择马陵道狭窄有利的地形,采取有效的攻击方式,夺取决战的胜利.(三)“知己知彼,百战不贻”的战争知道思想.《孙子兵法.谋攻篇》中写道:“知己知彼,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孙武简明扼要的语言,指明了战争的普遍规律.解放战争时期的莱芜战役就有力的证明了一点.知己知彼对政治外交经济乃至生活都有一定的帮助.(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自古以来战争的 直接目的就在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在这个问题上,孙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孙子这一思想的提出不仅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对现实又有指导价值,具体表现在:1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军事思想.从古代战争历史的发展来看,它把战争从野蛮残暴的屠杀中解脱出来,引向力求保全敌方(当然也包括己方)的人力,物力,为己所用的比较文明的斗争行为,虽然,战争所特有的交锋,格斗及其破坏性不可能因“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的提倡而彻底消灭,但若战争知道者都奉行这一思想,即使必须交战以决胜负,那也将大大减少战争中的滥杀和-破坏现象.应该说“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提出,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在战争问题上的反映.2“不战而屈人之兵是经过实战检验切实可行的,如公元前618年,楚穆王率兵讨伐.郑国和陈国慑于楚国的威胁不战而屈了.3,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一种高水平的战争指导艺术,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战略指导意义,其真谛在于以武力为后盾,以谋略和威胁为手段,用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他把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经济斗争与军事斗争相结合,是谋伐,伐交,伐兵相结合的威胁战略.他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不仅为兵家所用,也为现代各国奉行”威胁战略“的人们青睐.当然,这不是说一切战争都可以如此,在阶级社会中,战争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可避免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只能在特定条件下,战争双方矛盾转化的一种形式,并不代替战争的一般规律,她的实现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这就是交战双方有一方在军事力量上占有明显优势,在政治上顺应历史的潮流, 民心所向,而另一方士兵无斗志,内部矛盾重重,战则必败.在这样的条件中,一方对另一方保持强大的军事威胁力量,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有可能变为现实,否则只能是空想.(五)因情用兵的作战思想,其表现在”致人而不致于人”,夺取主动权,强调的就是要根据战场的具体情况,灵活且有针对性的采取制胜方法,因为战场上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只有实事求是,活用战术和原则,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比如巨鹿之战就充分体现了项羽因情用的作战思想.(六 )奇正相生的辨证思维方式.孙子在用兵上强调奇正,他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奇正是我国古代一对重要的军事矛盾,历代兵家多有阐述和运用,奇正的含义广泛,一般来说,常法为正,变法为奇.战例: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仁川登陆(七)选贤任能的用将之道.重将思想,选将,用将.四.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现实意义:(一)了解历史,增强民族自尊感与自豪感(二)古为今用,找出民族奋发向上的推进器(三)广学益智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特点是什么?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步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夏商西周时期)

军事思想的主要特点:

1、以天命观为核心的战争观。

2、以“礼”和“刑”为治军基础。

第二阶段:迅速发展时期--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末(春秋战国时期)

军事思想的主要特点:

1、形成较完整的战争观。

2、提出了若干普遍的战争指导原则。

3、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的结合。

第三阶段:丰富发展时期--公元前3世纪末至13世纪(秦至五代时期)

军事思想的主要特点:

1、由创造学派向综合各家之长转化,对军事思想进行了整理。

2、对先秦所提出来的一些军事思想有所发展。

3、战略思想趋向于完善和成熟。

第四阶段:体系完善时期--14世纪至19世纪40年代(明至清朝后期)

军事思想的主要特点:

1、武学开始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并确立了兵书的正统地位。

2、兵书数量繁多,门类齐全,军事思想研究向体系化发展。

3、火器对军事思想的影响,在组织指挥方式上、军事训练方式上也有了相应的变化。

扩展资料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个阶段: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封建社会制度已是强弩之末,又面临西方国家的威胁,许多有识之士开始以新的视角,探讨拯救国家与民族的道路。林则徐、魏源是他们的代表人物,他们自觉地收集外国军事资料,研究敌情,提出了组织民众,军民配合,沿海各省协力筹防和以守为战,以逸待劳,在沿海、陆地歼灭敌人的方针。

第二个阶段:两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代表奕忻、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主张“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整顿军队,创练新军,筹办海防,兴办学堂,选派出国留学人员。

同时随着西式武器陆续装备军队,出现了步骑、步炮协同作战,海军独立作战、陆海协同作战等战术的变革。战斗中的阵形由密集向疏散发展,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形成了。

第三个阶段:19世纪50年代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在武器装备建军和作战指导思想以及战略战术等方面,超过了以往历代农民起义军的水平。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湘军、淮军等领导人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等人也积累了一套建军理论和作战原则,对以往的军事思想有所发展。

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等人逐渐认识到国防与民生互为表里的,并大胆借鉴苏联红军经验,设立党代表制度,建立政治工作制度,使军队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过哪些时期?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萌生、形成、充实提高、系统完善四个历史时期。 1、萌生时期:大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8世纪,即夏、商、西周时期。 中国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产生了部落间的战争,人们对军事问题也开始有了一些初步思考。 夏王朝正式建立奴隶制国家,战争成为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军队成为国家机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西周时已有师、旅、卒、两、伍等编制,青铜兵器广泛应用于军事。 著名的战争有甘之战、鸣条之战、牧野之战、周公东征等,作战样式有步战、车战,多为堂堂之阵的正面交锋。 作为观念形态的军事思想也开始萌生,在甲骨文、金文和《尚书》等古代史料及大约在西周时期出现的《军志》、《军政》等兵书中都有反映。 这一时期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是:①在对战争的看法上,强调天命、 伸张正义和保民。 《尚书》的《甘誓》、《汤誓》、《泰誓》等都提出以天命作为出兵征战之由,以恭行天之罚、吊民伐罪、保民相号召。 军事决策和行动要以天象和占卜的吉凶定取舍。 ②治军上强调齐众以律,师出以律,失律凶也(《易·师》);尚桓桓(《尚书·牧誓》),以成威武之师;严赏罚,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尚书·甘誓》)。 ③战争指导上,以重礼信仁义为主导思想,主张以礼为固,以仁为胜,不穷不能,成列而鼓(《司马法》);战争实践中也已注意到以谋取胜。 鸣条之战、牧野之战,都采取了阴蓄其力、争取与国、剪敌羽翼、运用间谍、侦察敌情、掌握时机、攻其腹心等方略。 《军志》、《军政》中有允当则归,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地利为宝等谋略思想的记载。 ④在作战指挥上,已注意到前锋和主力、车兵与徒兵的配合及阵法的应用。 由于这一时期战争样式简单,规模比较小,持续时间短,人们对军事的认识还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 2、形成时期: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即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中。 争霸、兼并、统一战争激烈,用兵数量增多;铁兵器应用日益广泛,军事技术和筑城等均有进步;军制上,步兵、骑兵、水师逐渐分离为独立兵种,步、骑、车配合作战,形式多样;打破了兵民合一兵制,出现了募兵制和郡县征兵制;战争指挥复杂,要求高,将帅专职化;学术上百家争鸣等,促进了中国古代兵学的发展。 以《孙子》为代表的一大批兵书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代兵学理论体系的初步确立。 对战争的认识逐步深化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师直为壮,屈为老;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左传·宣公十二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计》)。 战国时兵学家进一步将战争区分为义和不义,指出:禁暴救乱曰义(《吴子·图国》),义者,兵之首也(《孙膑兵法·下编·将义》),并由此确定了自己对战争的基本态度: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司马法·仁本》);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尉缭子·武议》)。 对战争的起源问题,提出兵之所自来者上矣,与始有民俱(《吕氏春秋·孟秋纪》)的观点。 对战争的起因问题,认为由于人民众、财货寡、事力劳、供养薄,故民争而不免于乱,已注意到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探讨战争的起因。 在对战争与政治、经济、地理的关系和制胜因素的认识上,指出国家安危在德不在险(《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战法必本于政胜(《商君书·战法》);以武为植,以文为种(《尉缭子·兵令上》);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兵要在乎善附民(《荀子·议兵》)。 战国时期的军事家们进一步提出军事改革的要求,主张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尤重耕战,强调富国强兵,显耕战之士(《韩非子·和氏》);视富国为强兵之本、之先、之急,即甲兵之本必先于田宅(《管子·侈靡》)。 以法家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主张为统一而进行战争,对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形成系统的建军理论突出反映在将、法、教方面。 《孙子》提出将帅必须具备智、信、仁、勇、严的条件,对军队组织编制、将官职责、军备物资、费用等也都有严格要求,管理要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把士卒孰练作为胜负的重要条件等,奠定了中国古代建军理论的基础。 其后战国军事理论家更进一步丰富了它的理论内容。 《吴子》要求将帅总文武,兼刚柔,具备理、备、果、戒、约的素质;《尉缭子》强烈批评世将制度,提出将帅要有威、惠、机、战、攻、守、无过等全面修养;《六韬》不仅考察将帅个人的条件,而且强调统帅机关整体素质的互补和提高;《韩非子》主张从基层中选拔有实战经验的人为将领;等等。 在军事法制方面,出现了许多关于作战、内务、纪律等法规性的文献,体现了以法治军、以治为胜的思想特点。 同时强调以仁为本,恩威并用,赏罚严明,认为善将者,爱与威而已(《尉缭子·攻权》);要爱护士卒,甘苦与共;赏不逾时,罚不迁列;要刑上极,赏下通(《六韬·将威》),和军同欲。 在军队的教育训练方面,提出用兵之法,教戒为先(《吴子·治兵》);要因便而教,唯利而行(《管子·兵法》);简募良材,料民选卒,依勇力、技艺分别编组,按级训练;装备要精良等。 从本质上说,这是以法家的法治思想为主、吸取儒家仁学理论的某些成分而形成的适应当时军队特点的建军理论。 提出一系列战争指导和作战原则春秋时期的战争指导者,已能成功地制定和运用军事与政治谋略,提出了诸如尊王攘夷,威不轨而昭文德,观衅而动,兼弱攻昧,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尽其阳节,盈吾阴节而夺之等有价值的战争指导思想。 重信义的观念逐步被战阵之间,不厌诈伪所代替。 《孙子》对以往的战争实践和军事理论进行总结,认为善战者必须了解和把握道、天、地、将、法五事,重视谋略,强调庙算和先计后战。 指出了用兵的诡道、诈立特征;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和进攻速胜的指导原则;强调主动、惑敌和因情用兵;提出了致人而不致于人、示形、任势、我专敌分、兵情主速、奇正相生、避实击虚、攻其无备、因敌制胜等基本原则。 战国时期,伐谋、伐交思想有了新的发展,注重联盟战略,纵横捭阖,分化敌对力量;强调必攻不守,先机制敌,灵活应变;产生并发展了骑战、城战及不同地理、气象条件下作战的原则。 《吴子》、《六韬》和《孙膑兵法》关于骑兵的地位、作用、特点的论述,已带有总结经验和理论概括的性质,其中十胜、九败和用骑十利已比较系统。 在攻城围邑 和救守之法上,也有习用器械、集兵攻城、错绝其道、阻援攻虚、守不失险、守必出之、中外相应等论述。 《墨子》中《备城门》等几篇晚出的墨家之作专论守城之法,对守城设施、布局和器械制作、使用等均有详细记述,核心思想是城池修,守器具,樵粟足,上下相亲。 奠定古代军事哲学思想的基础 《孙子》反对战争的不可知论,认为战争可先知、先算、先胜,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观点;注重人事,反对取于鬼神、像于事、验于度;注重以智使力和趋利避害;注重从总体上联系上多方面地观察战争,体悟到军事领域中许多矛盾对立及转化的现象,提出了虚实、奇正、形名等一系列反映军事理论认识对象的性质、范围和内容的范畴。 战国时的兵家更注重对战道(战争规律)的探讨,视之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 同时对军事领域内的诸矛盾关系、军事与政治、军事与经济的关系的认识也更为广泛深入。 3、充实提高时期: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0世纪中期,即从秦汉~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在分裂和统一的历史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完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也不断发展。 军事技术有新的进步,铁兵器种类增多,杀伤性能有所提高;军事交通、筑城、造船也有较大发展。 唐代发明了火药并开始应用于战争。 骑兵、水军在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各朝军制多有所变革,武装力量体制基本成型,大致由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三大部分组成,集权于皇帝。 北朝后期创立的府兵制经隋至唐初而趋完善,成为兵农结合的军事制度;征兵制、募兵制等兵役制度交相施行。 战争规模增大,时间延长,区域范围广,大规模的骑兵集团作战、横渡江河作战、水上交战以及水陆配合作战较多。 汉代注重兵书的搜集整理,并将兵家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类。 这一时期军事思想在继承先秦传统的基础上,侧重于实际运用,内容更加丰富,水平进一步提高。 高度重视战略谋划在几次统一中国的战争中,一些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表现出高超的战略思想和决策能力。 楚汉战争中,汉对经营基地、收揽民心、分化对方、争取盟国以及正面坚持、敌后袭扰、两翼牵制等战略运用甚为成功。 东汉统一战争中,采取西和东攻,先关东,后陇蜀,由近及远,各个击破的战略。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在多极斗争中,联盟战思想的运用生动、突出。 诸葛亮的联吴抗曹,孙权的联魏击蜀,曹魏的离间吴蜀、坐山观斗等,在不同情况下分别运用,各有成效。 诸葛亮的《隆中对》提出了分清形势,建立根基,内修政事,外和诸戎,联盟抗敌的战略思想。 隋唐五代时,隋先采取北和南攻,后又采取击北防南的战略,对突厥离强合弱,击逆抚顺;对陈军事手段与政治手段并用,虚实结合,疲敌误敌,伺机一举击灭。 这些都表现出战略运用的灵活性。 李渊集团为统一全国采取的因势借力、以屈求伸、乘虚入关、居险养威、先急后缓、各个击灭群雄的战略,取得成功。 周世宗柴荣的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战略规划,亦不失为有识之举。 这些战略思想和决策体现了从实际出发、驾驭全局、远谋多算、灵活用兵的共同特征。 《黄石公三略》、《淮南子·兵略训》、《战略》等专门阐述战略思想的军事著作的出现,使制定和实施战略的艺术更加深刻和系统,而贵谋贱战,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成败在乎智,以计代战一当万等,均成为脍炙人口的重视战略运用的名言。 国防指导思想呈现新的特点根据当时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及周边形势,秦朝修筑万里长城,体现了因地形,用险制塞、限胡马之足、以墙制骑、安边设防的思想。 汉朝组建大规模骑兵集团后,转而采取以骑制骑之策,抗击强大的匈奴骑兵,由单纯防御转入攻势防御。 汉朝还在秦徙民实边的基础上,推行军屯实边措施,形成了兵农结合的一种强边新形式。 秦汉时,重视军事交通建设,形成以都城为中心、干线纵横、通向边远地区的交通网,提高了军队的机动性。 汉初文武并用的治国强兵方略,以蛮夷攻蛮夷的对匈奴之策,隋至唐初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军事战略区,采取重首轻足、中外相维的兵力部署原则等,对后世均有较大影响。 作战指导思想有新的发展 重视利用骑兵机动性强的特点,采用多路出击、以快制敌、长途奔袭、穷追猛打的战法,注重多兵种运用;大规模江河作战,水陆配合,多路分进合击;城邑战地位突出,要塞攻守成为战争成败的关键。 李世民的持久以弊之和围城打援、一举两克的战法影响深远。 野战中更注意对地形的详尽考察,聚米为山(即沙盘雏形),因地用兵。 《卫公兵法》提出了速决和持久不可偏废的观点。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联系战争实践,对虚实、奇正、攻守等范畴的阐述更为系统、辩证,强调致人而不致于人(即夺取战争主动权)是兵法精髓,指出攻是守之机,守是攻之策。 《太白阴经》强调战争胜负取决于人谋和国家富强;提出战胜攻取形之事而用在神,虚实变化神之功而用在形,阐明了形(物质)与神(精神)的辩证关系,发展了《孙子》关于形的理论。 4、系统完善时期: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辽宋~清朝(前期)。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进一步系统完善。 这期间,中央政权与北方民族所建立的地方政权较长时期处于并立状态,既争斗,又融合,中国政治、经济和科技、军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了较大的发展,统兵用兵之权高度集中。 随着火器的发明及其大量装备部队和运用于实战,火器部队成为独立兵种。 作战规模日益扩大,战争样式更加多样。 随着武学的兴盛,《武经七书》成为将帅及武科举子的必读书,强调精神感化的理学、心学学说渗透到治军领域。 以《武经总要》、《武备志》为代表的一些大型军事类书相继问世,明确区分军事门类,系统整理军事资料。 有关军事训练、军事人物、兵制、守城、阵法、车营、火器、军事历史地理、海防边防等专题性兵书大量涌现,反映了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研究的广泛深入,也增添了更多的有价值的军事思想内容。 以兵权高度集中为统兵建军宗旨宋朝统治者鉴于唐末五代藩镇拥兵割据,大权旁落的历史教训,力主兵权高度集中,以军事行政权归枢密院,军事指挥权归三司、三帅,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 明、清两朝统治者也将集权原则奉为圭臬。 兵权的高度集中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但宋初由皇帝亲制阵图,并派出排阵使监督将帅战守的做法违背了因情应变的基本原则,也容易束缚将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造成兵将互不相习的弊端,削弱部队的战斗力。 练兵、练将思想日益深化、系统随着武举、武学的逐步发展和完善,对将领的培养教育制度化、系统化,重视选练和军事教育。 宋代岳飞严于治军,信赏明罚,其军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为信条。 明代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坚持阵法要与伍法相结合,并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比较适用的练将、练兵的原则和方法,认为练兵之要,在先练将;练将既要入武庠(军事学校),也要到实境中锻炼;对士兵的训练,则贯彻选、练兼顾的原则,主张兵贵选乡野老实之人,摒弃市井油滑之徒,注重练胆、练艺。 战略思想更加丰富、系统《武备志·战略考》按非略弗录和略非奇弗录的原则辑选春秋至元各代的用兵方略。 《读史方舆纪要》系统论述了山川形势对战争的影响。 在战略进攻上,北方各民族将帅普遍注意发挥骑兵机动能力强、善于野战的特长,主张进攻速决。 如辽朝女军事家萧绰的长驱直入、紧逼腹心的谋略;蒙古成吉思汗及忽必烈的远程迂回、突然奔袭、中间突破以及假道南宋的灭金方策;后金统帅努尔哈赤面对强军,采取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等方略,都从不同角度为中国古代战略增添了新的内容。 朱元璋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也采纳了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方针,后又采取了先断羽翼,再攻腹心的方略,逐步消灭群雄,建立明朝。 在战略防御上,南宋提出了依靠江河,藩篱三层,扼守要点的点、线、面结合的设防思想。 明代逐步形成以长城为骨干,因险守塞,择点分片(建立九镇),宽正面大纵深,有重点和层次,精兵机动和城守相结合的边防思想。 针对倭寇自海上入侵的新情况,《筹海图编》一书提出要海陆结合,分区、多层、要点设防,强调实行哨于远洋,击于近海,巩固海岸,严守要城的海防思想。 所有这些,都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古代战略思想。 火器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作战指导思想的发展明代前期建立了以火器为主的特种部队——神机营,嗣后火器大量装备部队,有了火器和骑兵、步兵编组成军的车营。 在作战中,重视发挥火器的作用,阵形和战法都有变化,并提出了火器在先、各兵种配合的思想。 《车营叩答合编》专论火器部队的作战特点和方法,适应用车在用火,用火在用叠阵的原则,使车、骑、步之间交相更迭、配合,保证了火力的发扬。 火器的发展也引起城邑攻防理论的变化,城池防御工事层数增加,注意骑墙、敌台火力相交,并构筑附城敌台,以台护铳,以铳护城,以城护民。 与世界各国相比,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早、发展快,内容博大精深。 其体系确立于先秦时期,历朝历代均有丰富和发展,其中包括古代农民起义的丰富实践和理论升华,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它在战争观上提倡重道慎战、义兵必胜、以战止战;在国防建设上主张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在战略和作战指导上强调先计后战、知彼知己、因情定策、全胜、文武并用、伐谋伐交、兵不厌诈、出奇制胜、避实击虚、各个击破、造形任势、动敌、致人、我专敌分、并卒击敌、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以逸待劳、善择战机、兵贵神速、灵活应变;在治军思想上要求以治为胜、制必先定、兵权贵一、教戒素行、气艺并重、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励士练锐、精兵良器、将帅贤能、 智勇双全、上下同欲、三军齐心;在后勤保障上提倡聚财积力、足食强兵、取用于国、因粮于敌;在兵役思想上坚持寓兵于民、因势改制等等。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在世界军事思想史上有广泛影响和突出地位,不仅在历史上对指导人们的军事斗争有巨大的作用,在今天仍为中外各界人士所称道,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 《孙子兵法》的科学价值1、《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其已被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也是中国古籍在世界影响最大、最为广泛的著作之一。 它所阐述的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领域中。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 作者为春秋时期伟大军事家孙武,大约成书于2500年前的春秋末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比欧洲克劳塞维茨 (Clausewitz)写的《战争论》(On War)还早2300年。 2、《孙子兵法》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书中探讨了与战争有关的一系列矛盾的对立和转化,如敌我、主客、众寡、 强弱、攻守、胜败、利患等。 《孙子兵法》正是在研究这种种矛盾及其转化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其战争的战略和战术的。 这当中体现的辩证思想,在中国辩证思维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孙子兵法》谈兵论战,集“韬略”、“诡道”之大成,被历代军事家广为援用,书中不少计名、典故,在中国也是妇孺皆知。 《孙子兵法》缜密的军事、哲学思想体系,深远的哲理、变化无穷的战略战术,常读常新的探讨韵味,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也拥有广泛的影响,享有极高的声誉。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